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如前文所述,尽管中原诸侯通过“邢丘之会”(前565)进行了非常充分的战前准备,当年冬天楚令尹子囊帅师伐郑时,郑国内部经过短暂争议后仍然极为轻易地就倒向了楚国。这一变故明面上是由于执政之驷、国、良三氏力排众议,以“受其咎”为条件坚决与楚国缔结盟约;事实上有可能楚国仍给予了郑国一定的承诺,以保证其继续拥有旧许和汝阴之田,因此郑国不肯放弃这个优厚的条件。
郑国背弃自从“鸡泽之会”(前570)以来的“五会之信”,极大地激怒了中原诸侯。而诸侯一方自晋国以下对此突然的变故基本上毫无准备,因此晋执政荀罃(知武子)决心进行一场“超限战”,在避免直接武力决战的前提下通过消耗彼此国力的手段,迫使楚国退出竞争。
于是在这一年冬天,并不急于马上反击的晋国派出中军佐士匄拜访包括鲁国在内的东路诸侯,并通报了这一计划:“告将用师于郑”,并要求诸侯赶紧进行军事和经济上的充分准备以迎接这场耐力战和精神战。
自从襄公九年(前564)起,中原诸侯与楚国及其盟国围绕郑国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拉锯战,对郑国的控制权在三年之内七度易手。此超限战终于突破了诸侯所能够承受的动员压力上限,迫使以鲁国为代表的邦国开展了对军行乃至卿制的调整,也即一度进入了“三军制”的时代。
鲁襄公九年(前564)诸侯围郑
考虑到即将进行对郑国的争夺战消耗巨大,同时宋发生了火灾,且晋国又赶上了饥荒,诸侯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只好积极备战。一直耐心地等到当年秋收结束,没有农忙压力之后才终于有条不紊地出兵伐郑:
……冬十月,诸侯伐郑。庚午,季武子、齐崔杼、宋皇郧从荀罃、士匄门于鄟门。卫北宫括、曹人、邾人从荀偃、韩起门于师之梁。滕人、薛人从栾黡、士鲂门于北门。杞人、郳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左传.襄公九年)
注意这一年晋国的四军八卿配置如下:
而在这场围郑之役中,也按照八卿的地位排序分配了攻击方向。其中中军荀罃、士匄率领齐、宋、鲁三国攻打东面的“鄟门”。注意这时候季孙宿和皇郧分别为鲁、宋的司马,而崔武子则为右相,我们将齐、鲁两国这一年的卿序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
再看鲁国:
可见季孙宿和崔杼的职务都在大宗伯之后,也即都相当于《周礼》中描述的大司马一职,尽管齐国几乎不直接使用司马这个提法。由于齐、宋、鲁三国都以相当于司马一职的卿出战,在诸侯国之中排名最高,所以得以随晋中军作战。
而卫之北宫括当年位在司马宁殖之后,排名第五,所以只得随晋上军之荀偃、韩起攻打郑西面的师之梁,同行的曹、邾之将领职务未必低于司马,但因为属于“下国”所以只得屈尊。
同理滕、薛、杞、小邾等国由于地位比起曹、邾更加低下也只好分别追随下军和新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