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现在正是春天最好的时候,这首诗非常应景。最近常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桃花和海棠花已经落红满地。今天去扫墓,听到清丽婉转的鸟鸣,感觉听到春天的召唤。
(1)诗人生平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孟浩然生在书香之家,早年先做隐士,后来试图走仕途,虽然一直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文采折服了很多人。
在史杰鹏老师看来,孟浩然是个率性的人,他的性格其实不适合做官,他喜欢睡到自然醒的日子,跟李白一样,有一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自由不羁。这样的人,怎么能习惯朝九晚五的生活呢?
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只有做官才能青史留名的。从古至今的官员多如牛毛,但像孟浩然这样家喻户晓的又有几人?柳永那句“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虽然是一句牢骚和自我安慰,但从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未尝不是真相。
(2)回到《春晓》
这首诗其实写的是惜春之情。但是诗人并不直接说这个主题。
开篇第一句“春眠不觉晓”,说自己在睡觉。春天是个容易犯困的季节,这一句给人一种悠闲自在又慵懒的感觉,不用早起,不用出门,想睡就可以一直睡觉,想想就很舒服。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诗人躺在床上,还迷迷糊糊的,就听到窗外鸟儿叽叽喳喳。
这里史杰鹏老师直接顺着解释了三四句。他描绘了一个画面:诗人从鸟鸣意识到今天是个好天气,脑子里突然冒出昨晚一夜未停的风雨声,猛地坐起来,问“花落知多少”。
史杰鹏老师说,这就是一种惜春的情绪。亲近自然的古人对于自然的一切都是有感情的,万物的变迁都会牵动他们的情绪。
人们惜春,并不仅仅是感叹春光消逝;人们惜花,也不仅仅是怜惜花朵本身;其实是一种“感伤流年暗换的心理投射”,是想到了自己年华老去。
王国维有诗云:“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直接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流逝。
自古以来,惜春的诗文数不胜数,但是很少有人像孟浩然这样用愉快闲适的写法来“旁敲侧击”。
“表面上看,他讲春天睡得很舒服,环境很优雅,实际上他想表达的都在最后一句,于平淡中见转折,于欢快中见伤感。”
这可能就是古诗文鉴赏时常说的“用乐景写哀情”吧。只是孟浩然的表达更为含蓄,不仔细去品读,很难感受到那种有点哀伤的惜春之情。
(3)由“夜来风雨声”联想到其他诗歌
后来很多诗人都模仿过孟浩然这首诗。
晚唐韩偓的《懒起》中“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几乎是孟浩然的《春晓》的翻版。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因为体裁不同,我一开始并没有反应过来它与《春晓》的联系。直到我看到《古诗课》书里提到了它,才意识到,原来这首词与《春晓》也如此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