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一种解释是说“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读着这句话总觉得有点别扭,既然是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那么还是说明不带一点意识的话还是会做错,会不小心超越道德的边界。这就像是走在一条两边都是水的小路上,只要小心的走,肯定不至于落水,却也不能完全放松,因为一放松就有可能踩到边上甚至是沾上水。这种状况与走在康庄大道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似乎与随心所欲这个词搭配起来并不是很和谐。大约叫小心谨慎,更为合适。这用来说明孔子随心所欲的状态自然不太合适。
罗翔老师在脱口秀中说:“人们本身不需要普法,因为法律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如果一个人标榜自己遵纪守法,这个人完全有可能是人渣。”如果我们借此类比一下, 那么圣人本身也不需要注意道德,因为道德只是对圣人最低的要求,如果一个圣人标榜自己符合道德,那么这个圣人很有可能就只是个普通的人。
因此依我愚钝的看法,孔子到了七十,已经做到了圣人,所以以他的言行举止形成的范围,肯定比道德圈定的范围还要小。当然这是比拟成二维的空间来看,感觉上去似乎是圣人把自己束缚在了一个更小的领域里,可能更贴切的比喻是用三维空间来看待,那么孔子所在的精神维度比道德要更为高一些。大约是一个遵从内心自由的角度,或者是遵从人之本能。总之在这样的一个层次里面,所有道德层次的事情,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事儿。完全无需考虑,却无论如何都不会逾越,所以完全不用考量,只随心所欲去做便好。就像是,有一个空空的圆形的平坦舒适的半径为1千米的场地,一个人站在圆形的中心,想要做个500米的运动,那么不管他怎么走都没有问题,无论如何都不会超过边界,不会有危险,随心所欲的做就行。或者换句话说,一个学动物学家,说他是个生物学家,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