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周围的咨询师群体,身边的精神动力学的咨询师大多数选择的都是中字头的培训课程(中挪,中美,中英等),CAPA,或具体到客体关系流派课程,温尼克特派的课程,自体心理学....这几乎成了普遍的选择,但是,唯独拉康派的学习成了少有人走的路,当然这一两年周围学习拉康的咨询师也逐渐增多,但是对于咨询师总体而言,仍然属于少数派。
为什么有这个现象呢?因为IPA课程在国内有更多系统的培训体系,看那些中字头的培训,都是从初级班,高级班一气呵成到督导班,除此外还有婴儿培训,中美班还有针对不同人生发展阶段等特定主题的分类,从理论到团督,学习内容非常全面。感觉这样5,6年学下来,就像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拿着金光闪闪的大学毕业证,就更可以底气十足的在咨询行业内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资历;其次,大多IPA的学习都是更靠近心理学范畴,更贴近临床实践,有很多课程上会教授咨询的具体技巧,比如面对来访不来咨询的情况有什么可能性,怎么处理等等,这对于执业的咨询师而言非常的实用,有立竿见影稳定咨询的效果。
拉康派可不是这样,所有成体系的以上培训在这个学派看来都是“大学话语”,都只是意识层面的学习教育,而拉康派更注重的无意识的训练,个人分析更为重要。所以,国内系统的学习拉康理论临床的培训课程比较其他流派少很多,且都注重于抽象的理论学习。其次,拉康的理论晦涩难懂,一个概念有多种说法解析,涉及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包括数学,哲学,社会学,拓扑学等),包罗万象,没有技巧的教授,距离临床较远。自然难以成为临床咨询师的首选。
因为学习的人少,不难想象,每当我告诉别人在学拉康时,身边的人总会挑起眉毛,惊讶的说:“呵,你学拉康呵?”
可是,做为全职靠心理咨询谋生的人,为什么我偏偏走上了这条少有人的路,明知有这么多困难...如果我选择CAPA,是否我也可以一直学到督导班,甚至还可以向某学院的精神分析师的位置进军,是否如今我也可以骄傲的向来访展示我的履历,毕竟,那都是实打实的求学证据呵...
潜意识很难被全部解释,如果硬要找到理由,我想有三点:1.法语的热爱,扔了多年的法语,在遇到我拉康派的分析师之后慢慢都捡了起来,再也舍不得放弃。后来发现居然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习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话语在这个流派的学习中是核心的部分,外语在这中间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些文字游戏(jeu de mot)如果没有一点儿外语的基础很难会起意。一次释梦,我和分析师从“飞机”谈到法国的城市阿维尼翁(法语中飞机avion的发音和阿维尼翁Avignion很接近), 而在这个城市里又有很多的表演...这就越来越靠近我想谈的主题“表演人格”; 2.自由,接触拉康派的精神分析,总让我感觉到有种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味道,比如:精神动力学派对咨询设置有强烈的关注,来访的迟到,爽约,调整咨询频率时长都要讨论诠释,找到背后的潜意识,面对咨询的结束,也有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提前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谈论分离。拉康派可没有这么多要求,不是完全不在意,比如:我的分析师也会在一开始告诉我我们的分析频率至少维持一周两次才有效果,他也会在我爽约不参加时扣我当次的费用,但是,整体而言,没有那么多规矩,迟到一两分钟不需要讨论;分析时有很多内容想讲时会自然而然给我延长时间。对于这个流派而言,会谈不是靠特定的时长来约定,而是分析者的无意识来决定。我的性格中有很强的“超我”的部分,守时遵守秩序是刻在我骨子里的要求,这让我在一个严谨的环境下更加的拘谨,而当进入一个宽容的空间里,我反倒觉得轻松和自在,这也是我选择这个学派的原因;3.不枯燥:在心理学及动力学派浸润多年,对于共情的方法,移情反移情,阻抗等基本概念方法都熟稔于心,有时拿着这些固定的技巧流程去比对面前的来访难免会感到无趣,就好像在完成一些流程化作业,但是拉康在很多方面反着来的做法却显得耳目一新,比如:分析中没有共情,还会出其不意的在话语中完成一个“切断”,让会谈突然中止。当时不是舒适的感觉,那种不舒适的感觉事后却会引发很多联想。近来还发现在拉康的相关研究书籍中涉及到如此众多的其他门派的知识,如果细细研究其实也很有乐趣,是对智力挑战探索的乐趣。
所以,进入一门流派其实是和咨询师本人的特质有关联的,无关乎理性的分析。也许,我选择少有人走的路也是不希望只是做一个成熟体系下的跟随学习者,而是更希望在无人的小径上寻找到开辟者的快乐,所以我选择了拉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