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个人感悟
这一章,个人认为就是说要做到“慎独”的道理!
所谓的慎独就是一种自律,讲究的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
这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也是严以律己的重要准则之一。
那么如何做到慎独呢?
我以为就是自律,做到慎独的关键在于自律,标准在于人前人后一个样。
怎样能做到?
01.遵守规则,遵纪守法,就能做到“慎独”
一提到“慎独”,大多数人会认为很有难度,可是仔细想来,我们遵纪守法了,按规矩办事了,无论有没人在场,都有法律责任在约束着我们,我们也就能做到慎独了。
也许有人认为人前人后一个样,那太不自由了。
其实不然,自律是规矩下的自由,规矩是自由的保障。缺乏自律终将沦陷自我而失去自由。自律意味着思想有追求,行事讲原则,做事有限度。
也就是说,要做到了慎独、自律,就要做到行事讲原则,做事有限度。这样必然会自由快乐啊!相反,触犯法律得到的自由也是痛苦的啊!
02.做事讲究“度”
大家都知道: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内,怎么拉都可以,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要讲“度”。
过犹不及,做事要讲究这个“度”,就是讲究分寸。这就是“中庸”的内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