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使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关于学习的意义,每个人都能说上好多,但是学什么、怎么学我们要好好的思考。
“学而时习之”第一个“学”指的是学习。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许多人把学问当作知识,但大千世界,知识海量,如果把学问当作知识,那恐怕一辈子都学不完,尽管哲人说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但是我们要有选择的学。
孔子强调的是“学”之后的“行”,一门心思只学知识,而不想着如何让学到的知识先服务于自己,后服务与社会,造就出的无疑是一些“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形成的,也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做事、交友、治家乃至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学问的获得,既需要上述的实践,更需要不断的反思,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改正错误,提高修养。
进德修身,通常而言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作斗争,是痛苦的,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限的乐趣——因为个人修养的提高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是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在反复的学习与实践中,不仅能培植人格,更能增长智慧,这种成长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其实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体会,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或者掌握了一种高效做事的方法,这个时候我们的快乐是无以言状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圣贤也是人,身处无边的寂寞中,多么期待能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千秋大业,与他谈论道德修养,和他有着强烈共鸣,能够与其砥砺互进,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乐呀,于是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怎么办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处世交友都是人生要义,当以人和为乐事,“人不知而不愠”,才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或被人误解,往往满腹怨气,怨天尤人。而一个道德学问精深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通常会反思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该如何改进等等。
《论语》开篇的这几句话,并不是简单谈读书学习这么简单,而是讲如何学做人、如何做学问。学而时习,与朋友共,不为人知而不愠,就能不断增进美德、开启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滋养,思维得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