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两天的朋友圈,忍不住会去点击,靠自身的意志力并不足以去抵挡那“怕有什么可能错过”的损失厌恶心态和源自基因的对新信息乃至八卦的渴求。
于是,只能借助外力把它disable停用,并将微信这个大app从快捷栏拿下,放在文件夹里,争取减少点击微信次数与停留时间。
我使用微信的一个变异,是从异步通讯变成了即时通讯,形成一种被迫在线、时刻等待的状态:对话框里的等待戈多,朋友圈的吃瓜狂欢……
回过头看,我好久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书了,整块整块的时间被彼此app、网页中切换,以囤积的心态去点赞,去扫读,这囫囵吞枣过后,还沾沾自喜自己知道了这么多的信息和自以为的新知,但只是不经过脑子的知道而已。
或许另一种扎硬寨的方式更可取,就一点点、一页页地咀嚼,一题题地演练,并琢磨“这个道理还能用在哪些地方”的融会贯通。
其实,“知道”是海量的,而知识可能还不至于那么过剩到自己读不完的地步。真正的干货组合的思维模块,其实是不多的,把遇见的思维模块组,逐个地吸收、应用、试错、再应用,再下一个。或许这才是更为闲庭信步的、却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进步状态。
其实,比之amazon.com上的筛选过的同类主题的书籍,公众号文章的干货密度其实是很低的。于是,几天前的我,按照借来的办法,形成想扫手机屏幕的瞬间立马转向Kindle的膝跳反射。预设正确的模式,不被心理的小bug牵绊。
我自己虽然也写写感悟与实际操作的小文,但主要是磨炼自己的思考,去自己做一个可能开始以及现在依然幼稚的“产品”的创造过程,而居然有人看,有人反馈,我心内感激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攫取他人注意力的愧疚。
当然,希望的是我的捣腾权当是行为艺术,而以此镜像,当个靶子,一起思考,一块进步。
其次,愧疚本身不是道歉,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成为借口,应该做的是不断提高自己写文的干货密度,概念更清晰并经得起科学方法论的检验,方法务须更切实可行,方不负诸位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