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一节我们说到了“运动能够让孩子更聪明”,内珀维尔高中的体育教师,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还让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那么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评价又是怎么样呢?什么样的运动情况才是满足要求的呢?瑞蒂教授在《运动改造大脑》书中指出:“尽全力比跑得快更重要。”那么下面我们就跟随瑞迪教授一起来看看这个评价是怎么来的。
劳勒作为一位初中体育老师,他在实施体育课改革的时候,是因为他在报纸上看到这一报道:“孩子们体质差的原因是题目他们不爱运动。”而经过对体育课情况的观察后,劳勒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不爱运动。
那么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不爱运动的情况在团队运动中十分明显:打棒球时,等待轮流击球;打橄榄球时,等待中锋快速传球;踢足球时,等待球传到脚下。而绝大部分的球员在大多数时间都是站在场内。
尽全力比跑得快更重要
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中,劳勒决定将体育课的重点转移到强健心血管功能上,所以有了一套全新的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让孩子们在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上跑完1600米。劳勒在体育课上给学生打分的依据是其努力的程度,而不是技能。他认为,在体育课上,你不必像天才运动员那样出色。
随着全新体育课的实施,1600米的跑步会让跑得最慢的人望而生畏。因此为了让不擅长运动的人有机会获得好成绩,体育组购买了两台健身自行车,学生可以通过骑自行车来获取额外的学分。而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与,既不耽误文化课程的学习,又能够通过骑车8000米来提升他们的学分等级。
劳勒表示:任何一个想要获得A的学生,只要为此努力,他就能够得到A。那么一个老师将如何同时判定40个学生的个人努力程度呢?
他们通过让学生佩戴心率监测仪进行跑步,在长跑训练后下载学生的运动数据。在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试用了监测仪跑步后,当劳勒下载运动数据后,发现她的平均心率竟有187次,而这个看起来身材瘦小一点也不强健的11岁孩子,她最大心率可能会达到209次左右,这就意味着她几乎一直处在全力冲刺的状态。
若是没有佩戴监测仪,劳勒可能会让这个女孩跑快点,但是通过心率监测仪后,劳勒开始重新考虑,那些没有受到我们肯定而对运动失去兴趣的学生,因为尽全力跑比跑得快更重要。
速度快和身体健康间没有必然关系
根据研究和统计数据证明:只有不到3%的24岁以上成年人会通过参加集体的运动项目,以此来保持健康体型。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通过跑1600米来证明自己,也不可能每天都让学生跑1600米。
因此劳勒建立了一个“小场地运动”的比赛项目,如三人篮球、诗人足球等,学生可以在小场地比赛时不停地运动中。劳勒通过实施不同的项目,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运动中,用一种健康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这个项目,重点在于评定学生在做任何运动时,保持目标心率范围的时间有多久,从而实践了运动与健脑新研究的科学原理。
运动让四肢发达,头脑也聪明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减少体育课而增加数学、自然和阅读课的时间,并不像许多学校预料的那样会提高考试成绩。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是来自美国加州教育部(CDE)的证明:在过去五年,CDE的调研结果表明,体能成绩好的学生考试成绩也同样好。
上面的研究结果证明,以往我们所熟知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一个错误的理念。这种观念可以从2004年的人体运动学和儿科学等不同领域组成的专家小组研究数据可以证明。
这个由不同领域13名著名研究者组成的专家小组,他们对850名学生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其调查主题内容是:体育活动如何影响学龄儿童的。研究评估的时间是每周3-5天,每天30-45分钟的中强度到高强度运动产生的效果。这调查研究的项目包括血压、抑郁、焦虑、肥胖、心血管健康、自我概念、骨密度和学习成绩。
通过大量的证据数据证明:体育活动对记忆力、注意力和课堂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这也从中证明了运动不仅让孩子的四肢发达,也让孩子的头脑聪明。
既然运动对身体、对大脑都有好处,那么对于其他方面是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呢?下一节我们一起来探讨运动对孩子团队合作的理解、对孩子自信心的提高和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的影响和作用。我们下一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