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拖延症怎么那么严重呀?每次让你干个啥都磨磨唧唧、拖拖拉拉的。
看看人家小红,比你还小一两岁,都知道回家帮妈妈扫地干啥的,你一天天就知道玩,咋那么不懂事呢?
你看看人家安安的老公,纪念日、节日的时候还会给安安写段情话、准备个礼物啥的呢。
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你好,你咋还好赖不分、不知好歹啊?
唉,我也没办法呀,不得不按公司要求的来呀。
这些话你是否经常听到,甚至于自己也这么说过呢?
这些话要么是我跟我老公或他人说过的,要么是我妈对我说过的。
在看过《非暴力沟通》第二章内容之后,我才发觉原来自己竟那么不会说话呢,枉我还以为自己平日里说话已经很顾及到别人的感受了,除了在极少数情绪失控的情况下。
原来我竟然无意中习惯了对别人进行评判,“懒惰”“拖延”“霸道”“矫情”“不上进”“唠唠叨叨”.....太多太多了;也习惯了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或别人与他人进行比较;习惯了以爱的名义,以“为你好”的名义,对别人提出要求或者抱怨。
而这些,马歇尔博士统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也就是那些忽视了自己或他人的感受,没有看到他们内心真正的需要,而使用的那些沟通方式。通常包括但不限于:
1)进行评判:如基于自身价值观做出的道德评判,通过比较做出的评价等;
2)回避责任:源于内心不愿或不敢承认自身的某些责任或缺失;
3)强人所难:“以爱的名义”提出要求,实则暗含威胁;或认为某人“应当得到奖励”或“应当受到惩罚”。
进行评判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马歇尔博士说:“所有的评判都是未被满足需要的可悲表达。”我们在说出评判话语的时候,往往暗含着对自己、对他人的期待,暗含着自己的价值观和需要。“你拖延症怎么那么严重呀”,当我们说这话的时候,是期待对方能够立马去做某些事情;“这些人真冷漠,看着一个孕妇留那么多血也不接诊”,当我们如此说的时候,是自己的价值观认为胎儿的生命远比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更重要。
我们的评判无论用词多么谨慎,一旦做出评判,就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以后也会受到他人不友好的对待。我们抱怨别人拖延症严重时,也许他会有所改进,但那不是心甘情愿的,比如我老公就会边去做他拖延了很久的事,边嘟囔着我的不是,会各种挑我的刺。最终,虽然事情是做完了,但我们两个人都很不开心。
此外,我们的评判还可能会给他人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当他人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时,他很可能会心怀怨恨,甚至厌恶他自己。这一点是我以前没有觉知到的,所以听浅浅老师分享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刻。
老师举了个例子,有的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或者把夫妻问题转嫁到孩子头上,“我跟你爸没离婚,将就着过,都是为了你”。这句话背后暗含着太多期待和抱怨了——“我们是为了你才做出的牺牲,结果你还这么不争气,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生活、成长,他会越来越愧疚,觉得对不起父母,对自己也会越来越否定,甚至于怨恨自己的存在。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沟通呢?
有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你将继续创造遗憾”。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多去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习惯性地把矛盾冲突都归咎于对方。在沟通时,直接说出自己的价值观或者需求,而不是去指责别人,这样就会避免很多误会和更严重的后果了。
以后,我会试着这样跟我老公说:“你最近答应了三次说你来洗碗,但每次都拖到下次做饭前才洗,有时候甚至还是我去洗了。我想让厨房看上去干净整洁,每次做饭的时候心情也会好很多,你可以吃完饭就洗碗吗?”因为我说的是事实,他即使还嘴硬不承认,但我觉得他内心应该会逐渐认识到我的需求是“答应好的就要做到”和“干净整洁的环境”,对他来说,这也是我们有共识的需求,他就会逐渐主动地去做到。
我不会再把他跟别人的老公作比较,旁敲侧击地表达我想要一些浪漫,有的丈夫只会觉得你是在抱怨他不懂浪漫、不会送礼物,也有的丈夫即使听出了你的话外音,但他会有逆反情绪,他会想:“你又不明说,还这么含沙射影,我偏要当作没听到。”以后,我会直接跟他说:“我想要咱们的生活有些仪式感,节日、纪念日的时候咱们可以做些不一样的事情呀,也可以留下我们的专属记忆。”如果他能考虑我的感受,也不是每次了,起码会比以前更加留意那些特殊的日子了。
以上是关于我自己对书中第二章部分内容的分享,
“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部分的启发下次再做分享吧
敬请关注,感恩阅读。
当我们把书中的理论和方法用在改变自己、改变生活的时候,读书就是有用的。
好书需要深读、细品、静思、践行,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