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你会不经意间哼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是否去过西湖,悠闲自在地行走在垂柳掩映的苏堤?当你品尝东坡肉时,脑海里会浮现那些与它有关的历史瞬间吗?
想必你一定知道这些诗句、美景和美食都出自苏东坡之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讲述了苏东坡的壮阔人生,《进退舍得——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前两年因听叶嘉莹教授苏东坡的诗词人生上了瘾,我便到微信读书找了这套书,一读则爱不释手。
苏东坡是一个雅俗共赏的人物,文人雅士喜欢他,普通百姓也喜欢他。东坡先生有很多称号,除了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还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家。我将从书中摘取片段,探索东坡肉的美食之旅。
书中四十七章《东坡居士》有这样一幅场景。一天,王珪(时任宰相,苏轼下狱即拜其所赐)看了监视苏轼的吴通判的来信,冷笑道:“这个苏轼啊,没粮吃,他自己种;没肉吃,他自己烧…”王珪口中的肉即东坡肉的黄州版。
历史的镜头回到1081年,劫后余生的苏轼下放黄州,因朝廷俸禄无以为继,出于全家生计,向当时黄州太守申请了一块坡地,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当时黄州猪肉价贱,老百姓烹饪方法欠佳,给了东坡美食家的机会。
一天,王朝云会意苏轼的开胃诗,告诉苏夫人王闰之在锅里少放水,盖上稻秧,用文火缓缓蒸煮锅里的猪肉。一个小时后,香飘四溢。这道美食的诞生,结束了全家有米无肉的窘况,化解了苏轼夫妇当时关系之僵局,让黄州猪肉翻了身。
如果说黄州版的东坡肉还少了点格局,其在杭州的变身则见证了苏轼的境界。书中六十二章《苏堤》在讲述苏轼带领杭州百姓治理西湖时有这样的对话。
一个汉子凑过来说:“大人可是龙图阁大学士,堂堂二品官,是天下读书人的一代宗主,怎么和我们干一样的活,吃一样的饭呢?”另一个汉子附和:“是啊,大人,你这样是自辱身份。”
苏轼笑道:“你说的那个身份,不值钱。牲口架子大了能卖好价钱,人架子大了有何用?老婆都烦。”众人大笑。
待西湖治淤竣工,老百姓为了感恩苏大学士,送来一担又一担的猪肉。苏轼让家人参照黄州时的做法,加了当地的绍兴黄酒,一一回赠百姓。有了黄酒的助力,东坡肉华丽转身,完美升级。从此杭州版的东坡肉名满天下,代代相传。
一道菜,不只为口腹之需,还可看出一个人的高下格局。一道东坡肉,传递了东坡退时的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也传递了东坡进时的爱民之心、为官之正、治理之能。这就是我从这本书里读来的进退舍得之东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