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读书摘录(二)

  怎么做亲子沟通才最高效?

积极暂停:家长一定要记住"四个不要":不要打,不要骂,不要说教,不要走开。看着孩子闹,就算他磕到脑袋也不要管,他知道疼。等他哭到筋疲力尽了,你再给点爱,比如拿条热毛巾给他擦把脸等。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以为你心软了、回心转意了,但是你一定要坚定地说:"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家长可以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你闹吧,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你就闹吧。只需这一次,他就会记住:闹是没有用的。

  这个看起来很有效的育儿方法,其实可以找到疑似出处。《正面管教》里就提到,当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家长可以采用"积极暂停"的方法。

  积极暂停,并非惩罚孩子的手段

  帮助孩子认知情绪,才是积极暂停的目的     

  积极暂停的目的在于,让每个人(事件中的大人、孩子)都能足够冷静地接通理性的大脑,再去解决问题。

  中国家庭的育儿僵局就是缺少尊重。

    尊重孩子,先得理解孩子

我还想说说发生在我们家的故事。某天一大早,年糕和奶奶在客厅里对峙。初春微寒的天气,年糕只穿了件蓝格子衬衣站在墙角,奶奶拿着他的红色毛衣,两人僵持不下。

  "非要穿这件衬衣,外套也不肯穿,感冒了怎么办?!这小孩怎么这么不听话!"奶奶的声音越来越大,显然是急的。

  我看了看快哭了的年糕,先蹲下来问了他一句:"天还挺冷的,你为什么要只穿衬衣?"

  年糕有点放松下来,拉着我进他房间,拿出我前一天晚上刚陪他看过的绘本翻啊翻,然后说:"妈妈,你看这辆蓝色小火车,我今天就要当这辆小火车!"原来如此。

  "你不是最喜欢过圣诞节吗,那你知不知道这辆小火车有个圣诞特别版?" 我说,"就是穿红色毛衣的特别版哟!"

  听我这么说,他顿时迫不及待地想要穿红毛衣了。

    奶奶担心孩子会感冒 着要给他穿衣服,这本来没有错,但是她陷在"我要给你穿上衣服"的成人思路里,理解不了孩子选择穿什么衣服会有的特别孩子气的理由。

  而我所做的,只是在让孩子听话之前,先听听孩子的话。

  还有一个例子。

  年糕4岁时,独立吃饭的能力已经很好了,有一次却不小心掉了一勺饭在地上。

    糕爸随口问了句:"你怎么把饭掉地上了?"

    这时候,年糕干了一件特别找打的事情:他又舀了一勺饭,把勺子一斜,饭又掉到地上了。

  这下不得了!在糕爸看来,这可不是不小心,而是赤裸裸的挑衅了。他凶道:"你怎么回事?这是在浪费食物!"

  看到爸爸这么凶,年糕被吓哭了。我走过去先抱住他,问了一句:

  "你干吗要故意把饭倒到地上?"

  "爸爸问我怎么把饭掉到地上了,我要示范给他看是这样掉到地上的啊!" 年糕抽抽噎噎地说。

  糕爸只看到年糕故意将饭弄到地上,却没有细究他这个动作背后的意图。而我,只是平静地给了年糕说话的机会。但是,用这样一个小小的沟通,孩子可以明确地知道,他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许有错的部分,但是妈妈听到了,妈妈会帮助他。于是,在年糕跟我说了事情原委后,我告诉了他几件事:

1.浪费食物是不对的;

2.爸爸的表达方式不对,但爸爸是希望你知道不应该浪费食物:

3.饭掉在地上弄脏了,现在我们一起收拾好

  年糕听后,没有再哭,和我一起收拾了地上的饭。

    家长如果能尊重孩子,不急着替孩子做决定,同时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对待他,亲子间的冲突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道理看起来明明挺简单的,可是为什么很多家庭却根本做不到?

  尊重孩子,尊重他是独立个体

  真正地尊重孩子,是要将他们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当然,这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每件事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但是,让孩子有表达的权利,是尊重的第一步。

    给孩子表达的权利,家长需要的是耐心和信任。很多时候,我们都太着急了,唯恐不够严厉,失了威信,将来孩子更难管教。

  孩子不肯穿外套,把饭掉到地上,大人的思路很容易滑向"这么难管、不听话,以后怎么办"。

  我们急着下定义,急着管教孩子,却不能给孩子留出一点时间,给孩子一点信任,先听听孩子怎么说,这是中国家庭里最常见的育儿僵局。所以,我建议大家做一个训练:当你发现孩子捣乱、不服管,生气教训的话就要脱口而出的时候,先蹲下来抱着孩子,问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亲子关系出现危机时,我们不要把心思放在谁输谁赢上,要把精力放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上。当亲子之间有矛盾时,每个人的需求都需要被听到、被尊重。当你太着急教育孩子,把沟通的渠道堵上的时候,你就会一次次错过听孩子怎么说的机会。

    趁孩子毫无保留地对你说真心话的时候,让亲子沟通的道路保持畅通吧!等到这条路被堵死,你费再大力气也没有用了。

    如何让孩子对你无话不谈

  孩子小时候天天和我们在一起,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很清楚。可上了幼儿园之后,他就要独立面对很多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免不了要担心:他遇到麻烦能不能解决?受欺负了怎么办?

  越担心,就越想追着问清楚;可越追着问,孩子就越是什么都不肯说。就像年糕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也特别想知道他每天发生了什么。一放学,我就开始各种追问:"午饭吃了啥?" "今天和谁玩了?" "认识了哪些新同学,都叫什么名字呀?"结果呢?年糕大人通常是啥也不肯说!更别指望他会主动和我们分享了。

  用对沟通方式,孩子会主动向你倾吐

  他没有追着问东问西,而是把他拉到一旁悄悄地说:“现在你来和爸爸分享一个妈妈也不知道的小秘密吧。”

  “那我现在比妈妈多知道一个年糕的小秘密啦,这个秘密只有我们知道。"

  看到糕爸出这一招,我的理智全回来了。对呀,让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像成年人一样,表达清楚自己的情绪,还要讲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要求真的太高了!

    用对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特别重要。于是第二天,年糕回到家,我想问他当天有没有午睡好,就用了一个玩游戏的办法:角色互换。

    我对他说:"现在我是宝宝,你来做老师,我们要准备午睡了。"年糕像模像样地走过来,在我的两边脸颊和额头上分别点了一下,然后说:"午安。"我立刻装出睡着的样子。

  他又在边上推推我说:"不是这样,要先把裤子脱掉,然后藏进被子,我还要先假装闭一会儿眼睛才能睡着呢。"

  嗯,小孩,从你的"提醒"里,妈妈可是得到了很多信息哟。

  爱的责备,让孩子不敢向你表达他发生了什么

  孩子遇到事情不和大人说,除了不会表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家长的情绪给了他很糟糕的信号。

  有一次,年糕在路上摔了一跤,爬起来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告诉奶奶"。

  如果奶奶听到他这样说,一定会很伤心吧?毕竟平时照顾他最多的是奶奶,最心疼他的也是奶奶。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他的经验里,摔跤会被奶奶责备"怎么这么不小心" "看看吧,走路不小心才会摔倒"。

    虽然奶奶是出于心疼,但在孩子简单的逻辑里,这就是批评他没有做好。

    于是我认真地对年糕说:"奶奶不会骂你,但如果你摔伤了,我们会心疼。"

    正面表达你的关心,比"爱的责备"更有效果。后来年糕就记住了,走路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有时不小心跌倒了也会和我们说。

    敏感的孩子能轻易捕捉到家长的焦虑,并把这种焦虑归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当大人频频给孩子传递出紧张的情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很大的事情,从而对发生的事隐而不报。

    只有在肯定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事情能够被平静地接受时,孩子才愿意放心地让你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事。

  积极示范,孩子遇到麻烦会主动求助

    想要更多观察孩子的生活,游戏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但真正有效的沟通,还是要让孩子能够"说出来","你想知道的,让孩子自己来告诉你"。对此,我一个朋友的做法很值得参考。

  她家孩子入园前,全家人郑重其事地开始了一个"聊天时间"。他们告诉孩子,以后每个周六晚上,全家都要来聊聊本周遇到的开心的或者不开心的事。

    一开始大家都没想好要怎么做好这件事,聊天的画风经常会变得稀奇古怪。比如爸爸说:"我不开心的事,是前天下班路上看到有只小猫被车撞了。"妈妈说:"昨天中午的饭不好吃,我不太开心。"孩子就只会模仿爸爸妈妈,一会儿说自己看到小狗被车撞了,一会儿又说看到小老鼠被车撞了。

    坚持了几周之后,他们聊得越来越放松,聊天变成了他们生活里很自然的一部分。

  后来有天晚上睡觉前,孩子突然说:今天想和爸爸妈妈聊一聊。原来,他白天在幼儿园和一个小朋友发生了冲突,被那个小朋友推了一下。他觉得那个小朋友应该向他道歉,但是那个孩子并没有那么做,所以他有点不高兴。

    那天晚上,朋友和孩子聊了很久,聊遇到这种事应该怎么办,也说到做错事要不要道歉。

    后来朋友很欣慰地和我们说,她现在一点都不担心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或遇到麻烦会瞒着她。因为她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孩子都会把她当作最信任的朋友。

  "有空了,就坐下来聊一聊",现在成了我们全家人习以为常又非常重视的事。日常工作再忙,我每周也会抽出时间和儿子聊一聊,我们最近有什么想法、他最近生活有什么变化,或者最近对什么电影感兴趣。有天看到新闻在讲美国大火的事情,我们很自然地就从加州大火聊到了一些相关现状,比如这件事和全球变暖有关系吗?为什么美国每年都会发生大火?甚至美国的大火会对遥远的南极产生怎样的影响?

    虽然年糕对这些事情未必能够完全理解,但我们希望他能感受到,世界上每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都和他有密切的关系。

  我现在非常确定,即便年糕将来长大独立,有了自己的圈子和我可能不了解的工作,但我们之间除了"午饭吃了什么""天冷了多穿点",还会有许许多多聊不完的有趣话题﹣﹣即便一把年纪了,我在孩子眼里依然是个有趣妈妈,还有什么是比这更棒的呢?

别给孩子贴标签

  在我的记忆里,关于小学,很大部分是不大愉快的

    刚上一年级,我就因为活泼好动,得到了一句"从来没见过这么吵的女生"的评价。

    小孩子对来自大的评价和目光是异常敏感的。但还没等我努力让自己成为 "好孩子",到了三年级,老师又给我扣上了"粗心"的帽子。

    有次数学考试前,老师强调:"题目都是以前做过的,会做就一定没问题。"结果成绩出来,全班有二十几个人考了100分,而我因为粗心只考了86分。

    这是我第一次拿到这么差的分数。

    拿到卷子的那个午后,窗外聒噪的蝉鸣让教室显得愈加安静,鲜红夺目的分数刺进眼里,我发热的脸颊似乎也要淌出血来,我不知所措地把双手扭来扭去。

    数学老师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女生是考不到100分的。羞愧、沮丧和没有考好的罪恶感,让我清楚地听到自尊心轰然崩塌的声音。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考不到100分"成了我内心的一个魔咒。只要一考试,我就担心这句话会应验。结果越是担心,就越是考不好。

    看到自己的预言应验,"阅人无数"的数学老师更是一次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讽刺和挖苦我:"聪明有什么用?学奥数有什么用?这么粗心,还不是考不好!"

    我一度真的以为,自己就是个粗心的小孩,真的永远拿不到100分了。

    幸运的是,五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新的数学老师。了解我的情况之后,他只是很耐心地跟我讲了一句: "你这么聪明的小孩子,一定要把题目好好读仔细了。"

    在这样的信任和鼓励下,"考不了100分"的阴影慢慢淡去,小升初志愿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当地最好的中学。

    在升学考试中,我终于拿到全班唯一一个100分,这件事才算完全翻了篇。

    没有人能想到,在这段再平常不过的童年经历里,有个孩子因为大人的几句评价,内心曾掀起滔天风浪。

  别让标签限制了你,也别用标签定义孩子

    在一段关系中,力量比较强势的一方,对另一方做出了某种认定,另一方做出的一些行为就会强化强势者的认定。这就是"贴标签"的可怕之处。

    但是,对于"贴标签",有多少人真的对它心怀警惕呢?"你这么挑食,就是被惯坏了。" "我们家孩子就是没耐心,做什么事都超不过五分钟。" "他从小就身体不好,运动能力一定差。"

    这些话,我们好像非常轻易地就能对孩子、对别人,也对自己说出口。就像我有个朋友,孩子刚出生,抱着亲不到十秒,突然发现孩子脑袋顶上有两个旋儿。根据当地老话,脑袋上有双旋儿的孩子,脾气倔,不好养。于是,这个孩子刚出生,就被这个朋友贴上了"脾气倔,不好养"的标签。

    在这之后,孩子不喝奶粉、不愿意睡觉、总爱说"不",都是因为这孩子"脾气倔,不好养"。每次跟我们聊天,她总是抱怨自己命不好,生了个难养的孩子。

  尽管我们无数次告诉她,那些只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但她还是忍不住把它们归咎于孩子的"脾气倔,不好养"。她被那个标签困住了。

    对于给孩子"贴标签"这件事,我格外警惕。年糕小时候一度非常内向。在过去的评价里,内向绝对不是一种好的性格,尤其是对男孩子来说。老人们很为他着急,话里话外忍不住带出这样的评价。更糟糕的是,他们直接把年糕定义为"胆小"。年糕外公甚至打电话跟我表达他的担心:"小孩胆子太小了,担心他受欺负。"我非常不客气地怼了回去:"爸,不要再跟我提这个词了,年糕一点都不胆小!"

    我和全家人强调,绝对不可以对年糕说"胆小" "内向"之类的字眼。不但当着孩子的面不可以说,背着孩子也不可以说。

    我知道,光靠语言上的改变还不够,于是和糕爸采取行动,带他去完成一个个挑战,做运动、学知识、交更多的朋友……,这些行动,让年糕不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现在老人们提起年糕,忍不住有点怀念他以前的安静。

    谁能想到,这个吵翻天的小孩,曾经和人说话都要躲起来呢?他完全就像换了一个人!

    父母的爱和接纳,让孩子坦然面对被贴标签

    老人有时会对我说:"你这样对待孩子也太小心翼翼了。"是啊,就算我们自己能避免给孩子"贴标签",但我们不能阻止外界给孩子"贴标签"。怎么能保护他对自己笃定的判断,而不被他人影响呢?

    有一次,我在一本叫《你很特别》的绘本里找到了答案。这本绘本的内容大致是﹣-

    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群木头人,他们被称作"微美克人"。他们每天只做一件事:互相贴贴纸。

  木质光滑、漆色好的漂亮木头人会被贴上星星,木质粗糙或油漆脱落的就会被贴灰点。

    除此之外,做好一件事也能得到一颗星星,但一件事做不好就会被贴一个灰点。

    得到星星的木头人很高兴,就会想再做点什么,再多得一颗星星;但被贴了很多灰点的木头人,也总是被人无缘无故地跑来再多贴一个灰点。

    因为在大家看来,一旦被贴了灰点,那么"他本来就该被贴很多灰点的"。

    胖哥就是这样一个被贴满灰点的木头人,因为身上灰点太多,他都不想出门了。

    可是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特别的木头人露西亚,无论是代表赞扬的星星,还是代表否定的灰点,都贴不到露西亚的身上

    胖哥很羡慕露西亚,他心里想:我就是想这样,我不想要任何记号。

    在露西亚的指引下,胖哥找到了创造者伊莱。

    伊莱告诉胖哥,他不必在乎任何人的评价和看法﹣﹣无论是星星代表的称赞,还是灰点代表的否定。他们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伊莱的眼里他很特别。

    胖哥应该相信的是伊莱无限的爱与接纳,这比在意别人的看法更重要。

    在故事的最后,当胖哥开始相信伊莱,相信自己是特别的时,他身上的灰点就纷纷掉了下来。"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我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的爱和接纳可以给他保持自我的勇气。"这是我从伊莱和胖哥身上,更是从过往经历里学会的道理。

    虽然老师一再否定,但我的爸爸一直相信我,即便他当时也受到老师的影响,对我填报志愿的"冒险"心怀忐忑,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在考试前带我出去散心,告诉我不要紧张。

    我们鼓励年糕勇敢挑战,去尝试他不敢做的事情。他完成挑战后收到的每一个"你很勇敢"的鼓励,都让他多生出一份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但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不应该定义他未来就成为某一种人,更不应该让他们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人生选择。

    孩子不需要任何星星或灰点,他只需要爱和接纳,从而成为最特别的自己。

  你自以为是的唠叨,其实会害了孩子

  年糕快5岁的时候,我爸来住了两个月,小孩吃饭的好习惯就全毁了。

  以前年糕既不挑食,也不会边吃边玩,更别说还要人喂饭。结果我爸一来,他不但吃一口就要跑出去玩一圈,还非要哄着、喂着才肯胡乱塞两口饭。

  我爸干了啥呢?其实就俩字﹣﹣唠叨。唠叨不能让孩子听话,反而引起厌烦

  每次一到吃饭时,我爸就在年糕身边正襟危坐,开始声情并茂地给他进行 "营养科普"。

  年糕夹起一块鸡肉,他赶紧鼓励:"宝宝你要多吃鸡肉哦,吃了鸡肉你的肌肉才有力量哟!""鸡肉帮助你的肌肉长得很好。你明天是不是想拍球拍得更好?那你就得多吃鸡肉哟。"

    年糕蔬菜吃得少了,他又连忙说:"宝宝要多吃青菜哟,青菜有很多维生素,吃了你肚子里的能量小精灵就会特别开心,身体也会很棒的哟!"这些话本身当然没什么问题,我们平时也会这样和年糕说。但问题是,一顿饭如果重复十遍以上对话,谁都受不了!

  于是,他越唠叨,年糕越不肯吃;年糕越不肯吃,他越要追着唠叨。接下来每天的吃饭时间,我爸就像个劳模一样,总是举着勺子跟在年糕身后劝:"宝宝你要多吃肉哦......""多吃青菜,肚子里的能量小精灵才会特别开心哦......"

    我爸觉得自己话没说错,也都是为了让孩子吃得更好、更营养。自己累点算啥。可是对这样的"好心",孩子感受如何呢?

    有一天,在外公"我们一定要多出来运动" "多运动对身体会很好的哦" "天黑了就不能出去骑车了,没有大人也不能骑车"的碎碎念中,年糕下楼去骑车。

  到了楼下,我问年糕等下要爸爸陪还是阿公陪。

  结果年糕很惆怅地回头看了一眼我们家窗户,幽幽地说了声:"阿公太烦了......"

    扪心自问,如果一直被讲个不停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烦不烦?

    没完没了的唠叨,往往都是好心办坏事

    烦还是其次,更要命的是,这种烦、这种"好心"的唠叨会产生一系列坏的影响。

  第一个坏影响,就是让妈妈们最恼火的"不听话"。

    没完没了的唠叨,会让本来有道理的话变成没有重点的废话,还会不自觉地夹杂许多情绪。

    "怎么这么不小心,饭菜都撒到桌子上了,多脏呀。"

    "玩具玩好怎么又不收拾呢,丢得满地都是,每次都要妈妈帮你收拾。"

  "和你说了多少遍,回到家要先洗手,衣服不要随地乱扔,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这些话,每一个家庭都很熟悉。当大人这么说的时候,是希望孩子好好吃饭、收拾玩具、回家记得洗手。但在孩子耳朵里,就只剩抱怨、责备、威胁以及一大堆毫无用处的唠叨,索性就把耳朵"关"上了。一个"听不到"妈妈说话的孩子,怎么能指望他"听话" 呢?

    唠叨的第二个坏影响,就是会毁掉孩子的自律和自信。

    很多时候,我们忍不住唠叨是因为不相信孩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孩子想自己倒牛奶,明明是好事一桩,可大人偏要先打击一番:"你自己倒会洒出来的,还是妈妈给你倒吧。"

    实在拗不过就再多"提醒"几句:"要小心一点哦,两只手拿稳了,慢慢地倒。"

    就算牛奶洒了,不是可以顺便教他擦桌子吗?可大人非要再批评两句以显示自己料事如神:"说了不让你自己倒,看,真的弄洒了吧,以后还听不听妈妈的话了?"

    指导意见太多,传递的都是"你做不好"的意思,孩子也就放弃了探索和努力,同时也放弃了听取你的意见。

    与其唠叨没完,不如把话说清楚

    很多家长总是抱怨"都说一百遍了,怎么还没记住?"这个时候,应该反省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因为家长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避免一再唠叨,让孩子听话真有这么难吗?只要做到这三点,和孩子把话说清楚其实很容易!

第一点:信息要简单清晰

    要知道,你说得越多,孩子越不知道你想说什么。与其抱怨孩子把房间弄乱了,你忙了一天又要重头收拾,不如简单点告诉孩子:"我们现在来把房间收拾干净吧。"玩水也是这样:"今天的玩水时间已经结束了。"告诉孩子我们的目的,一句话就够了。

  第二点:只说事情本身

和孩子沟通一件事时,注意力要聚焦在事情本身上。把"战火"蔓延到诸如乱贴标签,或是对孩子性格及其他方面的攻击性话语可就不对啦。比如孩子房间没收拾好,你就告诉他去把房间打扫好,至于唠叨孩子"懒""不体贴""磨磨蹭蹭"这种话,想想还是咽回去吧。 

  第三点:试试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孩子。

    我们可以试着换个思路,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孩子。比如想让孩子进门洗手,可以提醒他:"回到家,最先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相信孩子,他可能会比我们想象中做得更好。

    我爸一回老家,我们立刻开始着手纠正年糕的吃饭习惯。

  比起我爸的"兢兢业业",我们显得"懒"多了。没有催促、唠叨,也没有追着喂饭,我们只是给年糕的盘子里拨一些他要吃的菜,就只管享受和家里人闲聊的这段时间了。

    但经常就这样吃着、聊着,再一转头去看年糕,他就已经安安静静吃掉了一大碗饭,根本不需要有人一直在旁边监督。当他确认自己吃饱了,我们也不会一直劝他再吃点。

    在其他事情上,我也还是那个原则:把他当作能听懂我们说话的大人一样去看待,要注意的事情郑重强调一次就够了。

    遇到有危险的事情,比如在水池边,或者今天要走一条车流量很大的马路,我会特别认真地和他说一次"要注意安全",而不是时刻把"小心" "看着点路"挂在嘴边。

    没有了大人过度关心的干扰,年糕慢慢变回了那个独立能干的小朋友。他可以自己认真吃好每一顿饭,会在下楼骑车时谨慎观察周围有没有安全隐患,也知道过马路的时候紧紧拉着大人的手、遵守每一个红绿灯。

    少几句唠叨,多一些放手,孩子反而能成长得更独立、更自信!

    安全感够了,孩子的表现就好了

    2017年年底,团队小伙伴策划了一个主题,让我完成一次"糕妈与糕妈"的对话。

    这是一场特别的拍摄,没有台词、脚本,导演让我分裂成两个人自由发挥:一个是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我,一个是在职场里拼命奔跑的我。

    两个"我"当时都哭得不能自抑,职场那个我更是一直在说"对不起"。

    那段时间,公司进入快速成长期,我每天一睁眼就要面对接连不断的加班、出差、开会。而同时,年糕也在飞快地长大,经历着很多他人生的重要时刻。

    别人问了我很多遍的那个问题,我也问了自己很多遍:"你总是不在孩子身边,会破坏他的安全感吗?还是个好妈妈吗?"

    撕裂了许多次,从纠结到笃定。现在的我,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陪伴并不是以时间长短来衡量浓度,再忙,我也可以做个好妈妈。

    提前告知+保持联结,给孩子满满的确定感

    面对与孩子暂时分离的情况,要想让孩子情绪稳定、有充分的安全感,家长自己首先要心态良好,不要把和孩子分离想得太过严重。在不得不面对分离时,很多妈妈因为怕孩子哭,就会趁他不注意偷偷溜走,或者骗他马上就回来。殊不知,偷偷溜走、胡乱许诺只会更加伤害孩子的安全感。甚至,面对分离,有些妈妈比孩子哭得更崩溃,这更会让孩子对分离感到焦虑。

    情绪是会传染的,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家长。当家长提前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哪儿,再平静而坚决地和他告别,同时,如果向他承诺了什么时候回来,就一定要做到,如此孩子对于分离或许就不会那么焦虑。

    当年糕开始理解"妈妈要去出差几天"这件事时,他突然有了许多小情绪:突然开始黏着我不放、莫名其妙地撒娇或者发脾气,晚上也要哄很久才能入睡。我知道,他是在害怕妈妈"突然不见了"。

    其实,伤害孩子安全感的,并不是和妈妈某段时间的分离,而是和妈妈之间联结的突然中断,"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的不确定性,这些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焦虑。

    要消除孩子的不安,就要保持亲子联结的不中断。

    所以每次出门,我都会提前做准备,告诉年糕我的出行时间和行程表,每天在哪里、在做什么;出门后,即便不在他身边,我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来陪伴他。

    年糕小时候,我出门前会给他录音频;大一点了,我就让他每天到指定的地方找一个"礼物":厨房的第几层柜子;某个电饭锅里藏着一本书,书上贴着我们的"暗号"。

    找到指定的"礼物",他就能看到我的留言:宝贝,妈妈今天在北京,在做什么什么事......

  再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每次出门前,她都会提前给儿子准备很多小字条,让老公每天读一张给孩子听。

    这些小小的举动,会让孩子觉得:虽然妈妈很忙,但也很想我。比起视频电话,这些看似古老的方式有着一种很有价值的仪式感,让孩子觉得:这是妈妈特地留下来的"爱的证据",这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妈妈一直在想着我呢!

  这一段音频、一张字条带给孩子的,是满满的确定感。

  跟孩子聊聊你的工作,他会理解并坦然面对分离

    2018年,我比前一年更忙了。有段时间,因为连着几天没来得及赶回家陪年糕吃晚饭,他有点生气。于是有一天晚上,我特意推掉了所有的会议和工作,和年糕像成年人那样认真地谈了一次话。

    我们谈的主题是:为什么我比别人的妈妈都要忙?

  我先给年糕看了一张照片,那是一个贫困山区的小姑娘。我告诉他:"这个小姑娘叫云云,她妈妈生病了,她爸爸长期在外地打工。云云很爱看书,她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大熊爸爸的故事。她希望爸爸能抱抱她、陪陪她,可是快过年了,她的爸爸也不一定能回家。妈妈最近很忙,就是为了给云云这样的孩子去送书,陪她看看书,抱抱她。我们还给她送了一个大熊爸爸呢,她可开心了。"

    我还告诉年糕,像这样的事情,我还做了很多,每一件事,都会帮到很多的妈妈和孩子。"但无论妈妈多忙,你都是我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像现在,我本来应该在开会,等一下我也还是要回去工作。可是,只要有可能,我一定会优先回来陪你,因为你在妈妈心中最重要。"

  这是我酝酿许久的、和儿子最郑重的一场谈话。

  我像和好朋友聊天一样,和他分享着我的工作、我的努力、我的苦恼和开心,希望他能像好朋友一样理解我、支持我。

  我不知道这一番话,5岁的年糕能理解多少。在我满心忐忑的时候,年糕想了一下,对我说:"妈妈你蹲下来。" 然后,他过来抱了抱我、笑了笑,蹦蹦跳跳跑开了。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和年糕一起成长了。

    归根结底,父母的爱,才是孩子安全感的坚实后盾。当这份爱足够多,我们在和孩子分离时,孩子才不会因为缺失爱而心生焦虑。这就好比我们的银行账户,只有余额充足,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才能随意支取。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就像这情感账户,只有用满满的爱保证"情感账户"余额充足,才能让孩子不惧分离,拥有踏实的安全感。比如有时候,我接连几天不在家,就会早早为回去后的陪伴做安排。在陪伴年糕时,我会全情投入,陪他去一些他之前想去的地方,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我甚至会要求糕爸也来配合,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我对陪伴他的重视,从而将之前分离而消耗的"情感余额"及时补足。往情感账户充值的过程,就是对之前消耗的弥补,存得越多、归还得越及时,"信用额度"才会越高,和孩子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好。所以,一个聪明的妈妈,一定要及时找补。

    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寸步不离地陪伴孩子,与其在不能陪伴孩子的愧疚中折腾自己,担心孩子离开自己没有安全感,不如给孩子充足的爱,让他知道,即使我们不在他身边,没有伴其左右,但我们的爱从未缺席。

  工具篇  如何处理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流程+游戏力

  妈妈重返职场,孩子将要入园,都意味着家长将要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分离焦虑。

  面对分别时孩子的哭闹,很多家长的做法通常是这样﹣-

  1.悄悄溜走。这大概是最常用的,趁着空当将哭闹的孩子塞给带孩子的老人,妈妈找机会立刻闪人。

  2.用礼物"贿赂"。告诉孩子一会儿下班就给他买个小蛋糕,让他别哭了。

    3.讲大道理,暗中给孩子"施压"。"不上班怎么给你买玩具呢?""不赚钱怎么养你?"

  但这些暂时转移注意力或者强迫接受的方式,并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分离是暂时的,自己是安全的。由此产生的长时间焦虑,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引起他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免疫力。有篇文章说,幼儿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对幼儿来说,和父母分离是一次重大挑战,也是他必然要经历的第一次"心理断乳期"。

  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让孩子获得情绪支持,最简单明确、最有效,且比较通用的方法是"三步法"

    第一步,无论多难,都一定要和孩子正式告别。

  "妈妈/爸爸不会突然失踪",对孩子来说是更安心的感受。

  第二步,试着说出孩子的感受。

  比如,"我知道你现在有点难受,但妈妈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我会在下午六点钟准时回家"。

  第三步,"遵守诺言",准点回家,陪伴孩子。

  对于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的孩子,我们推荐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解决。

  游戏力育儿创始人、美国的科恩博士有个案例:有个男孩上幼儿园之后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会在幼儿园哭一个午。他妈妈就用了一个办法来应对:在家玩"上学游戏"。

  准备:乐高或积木时间:15分钟过程:5.妈妈先安抚、认同宝宝的情绪,也可以拿着手里的玩具小人儿,跟宝宝手里的玩具小人儿模拟再见。

6.妈妈要用一个大大的拥抱来结束告别仪式。拥抱完以后,妈妈就要真的离开噢,千万别感到舍不得又回去,这样只会加深宝宝的困惑。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慢慢找到"和妈妈在一起" "和妈妈分开"之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联结、独立之间的平衡点。经过几次这样的游戏之后,孩子将会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这就是一个通过游戏的方式充分满足孩子联结需求的经典案例。

  帮孩子完成"心理断奶",最重要的还是平时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关注,在他需要时及时、积极地给予回应。平时"情感账户"充足,才能在面临暂时欠费时有充足的消费额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