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年糕妈妈﹣﹣李丹阳浙江大学医学硕士,二胎妈妈,年糕妈妈品牌创始人,母婴领域第一 KOL 。她提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育儿的本质,立志通过改善亲子关系,让中国妈妈带好孩子,做好自己。
这本书要告诉大家的,不仅是如何聚焦亲子关系,也是怎么让妈妈们找回自己。
对于孩子来说,他需要的是:
更温柔的妈妈看到他、
更平静的妈妈接纳他、
更积极的妈妈带领他。
所有妈妈都请先记住:
只有和自己达成和解,才能养育更好的孩子。
让孩子不任性讲道理,拥有自驱力
搞定亲子关系才能放下你的焦虑
一 . 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受用一生
育儿的本质,就是维护一段亲子关系
美国著名亲子沟通专家、"平和式教养法"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说过一句话,我深深认同:
育儿中要把80%的力气,花在搞好亲子关系上。
我最推崇的"游戏力"育儿理论的创始人科恩博士也一再强调:大部分育儿问题,都是亲子关系中的情感联结没有做好,而亲子联结的好坏,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成就乃至社交都产生影响。
其实,在我看来,说得更直接一点,育儿的本质应该是维护好一段亲子关系,换成大白话,就是和孩子好好培养感情。
我建立的亲子关系金字塔模型,其实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搞清楚一件事: 为什么亲子关系这么重要?亲子关系又是凭什么能解决育儿中的大部分问题?
亲子关系金字塔模型的四个层面
底层是生理需求的满足。每一段亲子关系,都是从我们照顾一个小宝宝吃喝拉撒开始的,在他有独立生活能力之前,父母给予他生理需求的满足是基础。
再往上一层,我把它定义为"亲子关系的浓度"。陪着不等于真正的陪伴,好的亲子陪伴,是需要浓度的,也就是关注到孩子认知和情感需求的"高质量的陪伴"。
这两层关系,其实很简单,它解决问题的核心在:孩子听谁的话?和他关系好的人。怎么才能和他关系好?陪他玩,陪他做有意思的事情,让他感觉到"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很开心",这就是亲子关系的浓度。
我有个朋友是很忙碌的职场妈妈,每天晚上到家,只来得及在孩子睡前陪半个小时。于是,她就设计了一些固定环节:和孩子看一本绘本,玩一个枕头大战之类的小游戏,然后睡前聊天,讲讲彼此这一天都做了什么、有什么开心的和不开心的事情。
这半个小时,就是她对亲子关系的投资,她给孩子的,是浓度很高的关注和陪伴。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外婆每天花很多时间在家照顾孩子,却总是抱怨"为什么孩子只听妈妈的,不听我的"。同样一件事,比如说带孩子一起收拾玩具,为什么妈妈喊得动,外婆却喊不动?
用亲子关系金字塔模型,我们就能解答:外婆很辛苦,但是她的时间花在扫地、洗衣、做饭上,她关注的是孩子冷不冷、饿不饿,这只是生理层面的满足,而妈妈却做到了第二层,她和孩子的情感联结更紧密。
就像劳拉博士告诉我们的那样,和孩子建立理想的亲密关系,才是父母平和、孩子快乐的唯一钥匙。解决了关系问题,很多家庭的育儿矛盾,甚至战争就不会发生了。
这也解决了很多妈妈无法兼顾职场和育儿的焦虑。你陪孩子的时间少,孩子就真的管不好了吗?我的选择就是,把时间花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维护亲子关系。
抓住亲子关系,才能放手你的焦虑
顺着孩子,总陪他玩,亲子关系当然好了,但这不会让孩子更难管教吗?这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吗?所以,现在的家长是怎么样的呢?
着急给孩子安排各种早教课,生怕没有给到足够的大脑刺激。
被各种敏感期搞得团团转,好像错过了一个什么敏感期,就是亲自砍断了孩子人生的某种可能性。
怕孩子不听话,家里总是要有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生怕对孩子教育不够重视,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个周末都奔波在去各种培训班的路上。
为了让孩子能读到好的学校,砸锅卖铁买学区房。
这样的家长殚精竭虑,听从了导航,却偏离了方向。
真正的方向,不是你为孩子规划了什么、安排了什么,而是"亲子关系金字塔"的第三层:榜样的力量。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孩子们从来不太爱听大人的话,但是大人做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孩子会模仿什么人呢?和他关系好的人。
这就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提出的:你是个什么人,你跟孩子关系怎么样,比你对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就像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爱看书时,会留言问:"糕妈,我到底该怎么做?该给孩子买什么书?"
但是,我的答案会有 点残忍:一个不爱看书的家长,怎么能养出爱看书的孩子呢?
这个解决方案,说简单又不简单:家长拿起书本,才是最正确的示范。
其实,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先要解决父母自身的问题。
人是关系的产物,我们一生要面对很多关系。婚姻讲求"门当户对",朋友讲求"志同道合",这些关系都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所有好的关系都能带来一个美妙的副产品﹣﹣自我的成长。那么,为什么到了亲子关系,却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单向操作呢?当你把力气花在送孩子去培训班、把钱花在给孩子买学区房,自己却在刷着手机的时候,就是弄错了重点。
想要一个更好的孩子,你得先当一个"配得上好孩子"的父母。所以,当我分析完亲子关系金字塔模型自下而上的三个层面:生理需求的满足、亲子关系的浓度和榜样的力量时,结论其实很简单﹣﹣首先和孩子搞好关系,然后搞好自己。如此,良好的亲子关系将推动你抵达金字塔的顶层:养出一个有自驱力的孩子。
说再见时,自驱力是你唯一能给孩子的行李
和其他关系不同,为人父母这件事,当你踏上第一步的时候,就要为说"再见"的那一天做准备。
当孩子独自上路、去寻找自我的时候,我们无法控制他的旅程,唯一能做的,只是交给他一个行李。
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我们真正能影响孩子的到底是什么?
分别的那一天,你交给孩子一个行李,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我想给孩子的行李,就是放在亲子关系金字塔模型顶层的三个字:自驱力。
自驱力是什么
NBA 球员科比说的:"我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天赋或才能,而是从每天凌晨四点开始的苦练。"
网上流传过王健林每天的日程表,同样从凌晨四点起床健身开始;
而李嘉诚更是连续工作了78年,在90岁高龄时才宣布退休。
君主、篮球巨星、商界领袖,这些人都是世俗意义上 站在金字尖的人,他们成功的背后有很多东西,但是,我看到了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自驱力。
那是当他们已经坐拥权力,名声和财富之后,仍然能推动自己前进的东西。
通俗地说,自驱力就是一个人不需要外界的推动,自发地要让自已变得更好的能力。
很多大学毕业典礼的致辞里,校长都会提到:未来一个人更核心的能力,是怎样成为一个更自由的人。
没有人可以在不愿意去的地方取得第一,所以要"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到你应该去的地方"。
当他们站在那个高度,就更能看清教育的意义。这种自由,就是能得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
相比世俗对成功的定义,做一个有自驱力的人,才能推动孩子走得更远。
而这,也是在一段好的亲子关系里,父母能够陪伴孩子找到的东西:人生的意义,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东西,最终成长为一个有自驱力的人。这才是一段好的亲子关系的最终指向。
也就是说,当孩子离开父母的时候,他已经做好准备,知道怎样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这比你去担忧他以后读什么学校、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怎么样才能有一个富足体面的人生,都更为重要。
父母的推动养不成自驱力
每个父母,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未来。但是为人父母的意义,是让孩子为今后的生活做好准备。
当我们认可自驱力才是孩子将来真正需要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当下的育儿生活里到底走了多少弯路。
美国斯坦福新生学院前院长朱莉·利斯科特 海姆斯也曾事无巨细地帮助两个孩子积极规划,并且认为那是自己对孩子最好的安排。后来因为工作,她接触了数千名进入斯坦福的孩子,由此发现,这些在父母"清单"下长大的孩子,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
1.这些孩子认为,要是没有父母的"清单",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随时保护和纠正自己。
2.这些孩子活着,只是为了完成家长的既定目标,对其他事都漠不关心。
3.孩子认为他们的价值,只来自好成绩。
4.这些孩子无论是在大学里还是在进入职场后,都在等待一个清单,但这个清单并不存在,于是他们蒙了。没有指令,他们就不会主动做事,更不会去试错,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只会做被安排好、万无一失的事情。
当家长们以为在用经验帮孩子少走弯路的时候,他们的安排却剥夺了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能力﹣﹣自驱力,也就是当孩子看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成果,从而建立起来的动力和信心。
而这才是伴随孩子一生,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都最有用的能力。
自驱力来自亲子关系
美国教育学家高尔德夫妇分享过一个故事;
高尔德的父亲是个数学老师,他曾教过两个学生。一个是他教过的最聪明的学生,然而这个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真正的好奇,几乎只是仗着自己的天分,而且,他也很少在意其他同学的进步。
另一个学生则是"典型的苦干者"。他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却表现出了学校所倡导的那些品质和美德,如好奇、勤奋、同情心、诚实等。
在传统评分体系下,这两个孩子一个拿到最高分,另一个拿到最低分。但是几十年后,老高尔德偶然知道了这两个学生的状况。那个"天才学生"做过不少工作,不过都称不上真正的成功。那个"苦干学生"则成了知名的工程师,有着幸福的家庭。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深受触动,一个孩子是否具有天赋的能力,这也许来自基因的馈赠,但是一个孩子能不能拥有良好的品格和完整的人格,才是我们要致力于亲子关系的原因。
对于后一个孩子来说,成功其实只是他人格完整、能够自我驱动之后的副产品。
当我们想清楚这一点,也就能看清亲子关系带来自驱力的本质:
在更亲密的关系和更平和的情绪里,孩子从家庭、外界环境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从父母身上得到正向的激励,总有一天,他会做好准备,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他也知道父母将支持和尊重他的选择。
蒙台梭利早就提醒过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童终将长大,这种爱终将消失。到那时,谁还会像现在这个儿童那 样爱我们呢?"
而我也想告诉大家,把时间、力气都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那就是好的亲子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这一代家长才有可能得到从未有过的东西:当孩子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之后,联系我们之间的纽带,不再是生存依附,不再是血缘关系,不再是责任和恩义,而是家人之间真正的彼此欣赏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