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在口误篇说到“语言是思维的门帘”,意思是掀开门帘,会看到思维这个房间内的丰富信息,不仅仅是口误,平日言语中往往包含了很多丰富的内容。
每个人的“房间”都不一样,所以孩子们同一个观察任务,出现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情感,当然这些也反映了不同的个性,禀赋,教育,爱好兴趣等。
海德格尔说“语言和思维之间有一个巨大的不可跨越的鸿沟”。
正是因为此,读孩子们的文字更应该反复推敲,要眼前有该孩子,要把心融化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语言和思维的沟壑才没那么大,才能最接近孩子的真实。
当考虑到孩子的禀赋天性兴趣爱好生活模式等等这一系列的不同,又努力用心贴近每个孩子写作时的“心”,你会发现——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风格及表达方式;
每个孩子都有可歌可叹的地方;
同样的问题,每个人的成因不一样;
越沉入孩子的文字,越爱这个孩子。
那么,你批改孩子文章时,自然有对话的语气,自然有探讨的态度,自然有不同的表达。
上课是愉悦的,改作文是烧脑的。
很多年以前,我只上课不改作文,因每节课都有当堂点评,主要训练目标已经完成,无需批改。
那时上课,每节上什么都老早制定好了,极少有调整,孩子们根据老师制定的目标走。
后来意识到写作训练的体系性,不仅仅每个年级的目标了然于胸,每节课之间围绕目标的衔接连贯也变得非常重要了,当有这样的想法,发现细致审查孩子的作文就变得非常重要。
于是,就下功夫花很多时间去批改孩子们的文章。
批改时,脑袋里全是该生上课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看孩子的文字,似乎他就在眼前,一篇文章反复读,从字里行间看到他当时的写作心理,为什么会出现某种问题,应该怎么改善,两个孩子即使有同样的写作问题,仔细探究,会发现,他们有不同的原因,因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
这样,每个人的评语都完全不同。
当全班的文章如此批改完成,对同学们的能力和不足也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下一节课的训练目标也就制定出来了。
这也是备课,是在充分分析学情,细致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来选择材料,设计形式,组织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当一个班的作文全部改完,他们下一节课的内容也就了然于胸了。
所以,同一年级,不同班级,上课内容也不相同,因为他们是能力性格完全不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