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十六
《中庸》结语:
《老子》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自助者,天助也;助人者,天下归之。
《礼记》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事万物各居其位,各擅其能,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安之生之利之常之,和美适宜,生生之谓道,自然天成。
人类迄今所认知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其目的首先仍然是利用环境中的一切资源、能量和信息,使得人类个体和人类群体达到利用成功的目的,达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然后可以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循环。近现代化文明以来,高度社会化的人群必须在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环境,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环境的复杂人际关系中取得动态平衡,使得人类个体及人类整体获得较多的选择权与生存发展的机会。
所以,高于人类个体的权力是需要谨慎的选择方法和方向的。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很可能是可以预期和应该追求的美好期望与较好选择之一。对于人类个体而言,美言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尊行是实践与试验的标准,致中和是切实可行的自助自立自成的方法,最终,我们还是需要通过“知止,致中和”的方法,回到“明明德,自新,止于至善”的最高人生目标。
所以,人生在世,无非安全、生存、发展、进化的循环,使这个终始循环能够尽可能长久的维持下去,是人类的常规目标。然后在人类和人生的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与时俱进的、切实可行的“止于至善”的目标,努力践行而已。再进一步说,在现条件下,无非新生时期友好的先天条件,青少年时期良好的抚养、教育、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中年时期适当的支持、引导、分担责任和家庭内外关系与社会生活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老年时期老而无忧、病而无忧、亡而无忧的良好预期与结果。现代社会实际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大规模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常识常规和一体化教育与培训、学习、实践的条件,我们有可能和有条件发展成为和谐共存的人类利益共同体。
中庸之道的要点是知止和致中和。知止,从自然生命进化出的非凡能力,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被选择出来,再一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知止,进而知所宜止以致中和的能力,是否会成为对每一个人最简单的人生诉求。
本“思想”系列为一小终。建议与《大学》,《往来》,《环堵之间》共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