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情绪、感受是一种信号。
不舒服、痛苦的感受虽然让人想要逃避,但其实这是一种信号,告诉我们关系里有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回家让我们痛苦的感受是一种什么信号?——要长大,不要再做小孩。
何谓长大?
- 成熟的自我分化(健康的自我界限);
- 自我价值的确信。
我是我,是因为我生来如此;
而你是你,是因为你生来如此;
如果我因为你,才成为我, 你因为我,才成为你, 那么,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 ——门德尔·拉比(Rabbi Mendel)
一、成熟的自我分化
胎儿时期,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和妈妈是一体的;出生后,剪断脐带,从生理结构上分离了,但离开妈妈婴儿并不能存活,渴望妈妈的喂养和爱;当孩子会走路会跑的时候(两周岁左右),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喜欢说“不”,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再长大,上学的时候,孩子有了更多的自我性;青春期是孩子与母亲最后的自我分化阶段,会面临很多冲突;成年后,孩子有了完全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的判断、分析能力,有健康的自我心理界限。
差异与伤害
以逼婚为例,父母根据他们的经验和价值体系其实无法理解我们择偶的慎重性,他们的建议在他们自己的认知下是好的,但作为被逼婚的儿女就会感到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幸福,只想传宗接代。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总是认为,你不赞同我的观点和想法就是不爱我、不尊重我、不在乎我。然而对于没这么亲密的人,我们还容易分辨——观点的差异并不会直接导致伤害。
做儿女的需要把自己从儿女的角色中剥离开,不被“受伤”的情绪捆绑,把父母当成一个“人”去理解,去理解他的成长环境、经历、想法的来源。要接纳他们是有创伤的、不完美的、软弱的“人”,不再计较父母现在的错误,也不再计较曾经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父母的忽略、贬低、不当的对待。这就是成熟的自我分化的体现。
接纳与赞同
接纳一个人不等同于赞同他的想法。
我们虽然理论上知道这个道理,但从实践上却难以做到。
接纳——毫无无力感地接受“我无法改变这个人”这个事实。
带着无力感地接受:算了吧,就这样了,他不可能改变的,没有办法了。
毫无无力感地接受:允许对方保持现状,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期待,即使对方知道了自己的期待后仍然不改变,自己仍然允许对方保持现状。
想法不一样的时候怎么做?
1. 先去认可父母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认可他们的观点)
【年轻人常常往前看,而老人家总是回头看(曾受过很大创伤的人也喜欢回头看),看自己以前的经历,想知道自己以前的辛苦付出到底值不值,本质是希望得到认可。虽然儿女会觉得自己曾经在成长中受伤,但父母会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父母和子女原本就是完全不同的视角,在同一条时间河流中,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两三岁的孩子不会明白承受生活压力的父母;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长大的父母也不会明白自己孩子青春期所面临的挣扎。】
2. 表示自己虽然观点与父母不同,但对父母没有敌对感
【父母可能会因此产生情绪,但成熟的自我分化告诉我们,父母的情绪和我们的情绪是分离的,父母愤怒是他们的愤怒,不是我们的愤怒;当父母有情绪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他们的软弱,我们仍然可以心平气和地述说我们的想法、原因;当父母情绪反应激烈,打人骂人,我们有能力暂停,不被激起情绪,不灰心、不受伤。他们的感受和情绪我们无法掌控,但我们自己的情绪我们是可以掌控的。】
3. 跟父母的反应无关地、好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点是需要训练的。这也就是上述的“毫无无力感地接受”。】
如何不受伤?
把父母看作一个不完美、软弱的人
【把父母看作一个不完美、软弱的人,去理解他的记忆、经历、行为模式,这样就会明白他这样说、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不仅不会受伤,还会生出怜悯。若不这样想,我们就会觉得他是故意折磨我的,就会受伤。(这是理论上的,在实际上肯定多少还是会感到受伤,但我们可以像这样去努力。)】
二、自我价值的确信
小孩与成年人的最大区别:独立的思考能力。
因为小孩的理性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全,对“对错好坏”没有形成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孩子通过父母的反馈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大一点的孩子不仅通过父母、也通过环境的反馈得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成年人有独立的思考、分析、推理能力,不再被别人定义,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需要别人说我是什么样的人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作为一个成年人,谁都不了解我,只有我自己最了解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子。
自我价值感、自尊感本来就在我们里面,它是固有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它不来自于别人。只是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我们是人,是不能被外在所评价的。
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体现
自恋型人格:害怕面对别人的批评,于是他们自我催眠“我最对,我最好”;
自卑:害怕别人的评价,于是遮掩自己的言行,不做、不说、不表现自己;
羞耻感:被别人说“不好”(或被攀比)的时候,感到羞耻、痛苦,并常常以愤怒表达出来——为什么愤怒,因为潜意识认为我不愤怒就代表着我真的是那样的人。本质上是对自己有怀疑。如果我有足够确信的自我价值,那么不管别人说什么,我都不羞不恼。
面对暴力
若有些极端的父母,在孩子成年后还打孩子,或者语言暴力,攻击孩子,那么孩子应该远离这样的父母,不需要忍受他们的伤害,也没必要跟他们哭闹争吵。应当严肃、冷静地告诉他们:我不接受你这样对待我,如果你不愿意改变你对待我的方式,我选择远离你们。
远离不代表断绝关系,只是保持距离,可以身在远方的时候寄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当他们生病的时候寄一些药物,有必要的时候回家照顾他们,做儿女所应当做到的事情。如果父母生病时回家护理再次产生暴力行为,那就再次远离。
【远离父母所产生的亏欠感:亏欠感是出于对父母和外界的评价,受评价的影响是出于自己的怀疑。父母或许会因为我对离开而伤心,责骂我“没有良心”,但客观事实是父母让我无法与他们相处。父母对情绪是他们的情绪,而我作为成年人需要有独立的情绪和出于客观事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