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颂·潜》:天神一点不挑剔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早年,西门豹治邺时,有巫婆勾结地方豪绅作妖,以为河伯娶亲为名,祸害地方上穷苦人家的姑娘。那时的西门豹便深谙“天神一点都不挑剔”的道理,以请巫婆给河伯传个话为名,将巫婆投入大江之中。从此,非但“河伯”再不作妖了,连当地老百姓的日子也消停了不少,邺这个地方,很快得到好的治理。
其实,天神一点都不挑剔,《诗经·周颂·潜》这首诗便有所透露。
当时活人尚且挑肥拣瘦,《诗经·衡门》中写“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言外之意是说,当时稍微有些追求的人,吃鱼的时候,都要图个鲂、鲤。
反倒是到了祭祀至高无上的神时“有鳣有鲔,鲦鲿鰋鲤”,诗人一口气列出六种鱼,并不是在写作为祭品的鱼的种类繁多,而是在写“潜有多鱼”——逮到什么算什么吧。就像西门豹不能拿最漂亮的姑娘给“河伯”做媳妇,派巫婆去传个话一样,总得对神有个交代吧。
要知道,六种鱼中,可没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鲂”的鲂鱼,所以,诗人写“有鳣有鲔,鲦鲿鰋鲤”时,并不是在突出祭品的种类繁多——既然有那么多种类的鱼好献,为什么不奉上比较尊贵的鲂鱼呢?
很显然,诗人是在突出“潜有多鱼”。这里的“潜”,据说是古人冬日养鱼的方式,在流水中投入木头、树枝,算是为鱼儿做个取暖的窝儿,相当于今天的网箱养殖。诗中所说的“潜”在哪里呢?《诗经·周颂·潜》的首句便做了交代——“猗与漆沮”,“漆”和“沮”是两条河流的名称,两河交汇处,便是周人先祖公刘的发迹地。《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矣。周道之兴自此始”,换句话说,“猗与漆沮”是公刘大展身手,促使周的先民突飞猛进的所在。
由此可见,这首《诗经·周颂·潜》很有可能是《诗经》中相对较久远的诗作。可能在公刘时期前后,这首诗便开始口耳相传的流传了。用来纪念公刘对于周部落的贡献,到了武王伐纣而有天下,这首诗变成了庙堂祭歌。
重新回到祭祀的视角来看这首诗,公刘带领族人依傍漆水、沮水而居,甚至发明或者发现了“潜有多鱼”的网箱养殖技术,将冬日里特有日子捕捞上来的鱼,不拘是鳣、鲔、鲦、鲿、鰋还是鲤,恭恭敬敬的献祭给先祖与天神,用这种虔诚的祭祀,求得天神赐更大的福缘给自己的族人以及子孙。
面对这样虔诚的祭祀,天神又怎么好意思挑剔呢?
孔子后来因为鲁侯祭祀过后,赐给自己一条鲤,赶紧恭恭敬敬的拿回家中,正赶上自己的儿子降生,便顺势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孔鲤。没读过诗经的人,又怎么会理解老人家的心情呢?要知道那可是“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鲤”,那可是当年公刘祭祀天神时,头一把捕捞上来的“鲦鲿鰋鲤”的“鲤”。鲁侯能将“鲤”赐人,那可是对传统的恢复。要知道,老头最希望做的便是在有生之年,看到周朝早期的礼乐文化得以恢复。
天神一点不挑剔,只要人是诚心诚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