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这首诗,通常的说法是对一位贵族纨绔子弟的批评,也有人说诗中所指的童子就是卫惠公。不过仅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极有可能是一位少女对不解风情的少年的单相思。
第一节,“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枝上(结出尖角),少年佩戴着角锥。虽然佩戴了角锥,还不懂我的心。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宽大的衣带跟着摆动。
芄(wán)兰,俗称萝藦。果荚呈尖锥形,折断之后有白汁,可食用。支,借作“枝”。觿(xī),用兽骨制作的锥子,用来解开衣带的结,因此也被称为“解结锥”,是贵族男子成年的标志性饰物。所以这里的童子,指的应当是少年。能,乃、而。容,仪容可观,形容成年男子走路招摇的架势。遂,走路时有节奏地摇摆佩玉的样子。《毛传》:“佩玉遂遂然。” 悸,原指心有节奏地跳动,这里指走路时衣带下摆,有节奏地摇动的样子。
第二节,“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枝上(弯弯绕),少年佩戴射箭的扳指。虽然佩戴上射箭的扳指,他也不跟我亲近。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宽大的衣带跟着摆动。
韘(shè),古人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作勾弦的工具,通常用骨头或者玉石制作,也就是俗称的“扳指”。贵族青年接受骑射教育,也是其作为成年人,逐渐参与政治生活的开始。甲(xiá):借作“狎”,亲近、亲昵。
两节内容相似,都是讲这个“童子”,尽管还没成年,可却已经按照成年人的装束来行事。他身上佩戴的都是成年人的东西,走起路来,也故作沉稳。一直渴望与他有亲密接触的女子,面对这样一个少年,显得很无奈。
说这首诗讲的可能是卫惠公,也不是没有道理。卫惠公,就是前面讲到过的卫宣公和宣姜的儿子。他设计害死自己的兄弟太子伋和公司寿,当上了卫国国君。小小的年纪,竟如此歹毒,着实令人齿寒。卫国人对他的做派很不满,一度将他赶出卫国长达八年。要不是他的姥姥家,也就是齐国来帮忙,恐怕他连国君的位子都坐不稳。
不过,我们看不到这首诗中所透露出的明确指向性,因此也没有必要非跟真实的历史扯上什么关系。姑且还是把它当成少男少女之间简单的恋爱吧。
诗经专题第60篇,总第06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