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第六季前两期名为“人艺“,邀请了人艺两位前辈——濮存昕和李光复来聊话剧。
先来简单说说“人艺”。 ”人艺“全称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学者型的剧院,是中国演剧学派的代表。首任院长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其话剧处女作《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另一位创始人焦菊隐,将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融汇贯通、创新,在话剧的民族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他前后导演了《龙须沟》、《虎符》、《茶馆》、《智取威虎山》、《蔡文姬》、《胆剑篇》、《武则天》、《关汉卿》等名剧;人艺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演员,宋丹丹、何冰、冯远征、胡军、徐帆等等。
一、聊老舍先生的《茶馆》
一聊剧本好。老舍先生文笔的大讽刺和大幽默,其剧本文学性好。王利发怒问:“小唐铁嘴、小刘麻子,还有娘娘、沈处长,怎么活得有滋有味,就不允许我吃窝窝头了?”老舍通过“坏人越来越年轻”来讽刺好人不得好报,坏人却如鱼得水的旧社会。老掌柜上吊后,灯渐暗,门外的日光渐亮,并传来《团结就是力量》灯歌声。
二聊导演好。第一幕康六卖孩子中,当康六把女孩卖给太监离场时,场上非常安静,此时一个人打了个极其舒服的哈欠,导演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反应人们对眼前发生的悲惨故事完全不在意,充分体现了群众的麻木不仁。
三是演员好。第三幕中李光复饰演的方六是个倒腾古董字画的小角色,在台下就一边蹦一边说“这个生活太好了,一天到晚忙忙叨叨的,待会还得卖给娘娘景泰蓝···”来酝酿情绪,演出了反面角色活得有滋有味那感觉。
二、聊戏剧的意义
戏剧启发人的思考。戏剧应当揭示生活和人存在的真相,是引发人思考的形象化文学。曹禺先生讲“什么是好戏”——好戏不是观众在戏剧现场的掌声,叹息和流泪,而是观众走出剧场时带着思索,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思考命运。这应该是戏剧的重要意义之一。
戏剧提升人的阅读水平。 李光复说,戏剧演员负有提升观众阅读水平的责任。好的戏剧有好的文学性,好的演员要有一定的经历和阅历,在表演中注入自己对角色深刻的理解以及社会学、文学及哲学方面的思辨。因此,戏剧对于观众其实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观众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子才能真正看得懂戏剧。
三、聊话剧人的功夫
李光复聊话剧人的功夫在于“树形”,不是说外形变成那个人,而是内在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完全变成那个人。演员的表演是对剧本的再创作,是演员在当下历史阶段对人物的理解。
濮存昕也聊到演员的表演如果按十分打分,“三形儿六劲儿心已八无意则十”。“三形”即说演员的身段、亮相做到地位准确、姿势适度,才够三分。待到外形准美,而劲头也能透到外形上来,不使捉劲、犟劲了,就到了六分程度。然后演员按照人物的逻辑,心理一想,劲随着就来了,神也来了,这已到八分程度。至心中一想,也不用特别注意,很自然地把身段使出来,同时还能把心劲和外形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妙造自然地神韵,体验与表现达到有机统一,演来得心应手,这种火候,才算到了十分程度。
濮存昕讲演员需要理解力和想象力。林连昆在《天下第一楼》演常贵,他演常贵把客人送走之后与大家闲聊这个戏时,他是支在桌角上闲聊的,这一动作处理得非常巧妙。因为他作为堂头是很累的,这一个动作就把人物演活了。因此这就是演员对人物的理解和想象。
演员还需要创作。创作本身是即兴的。演得像是技术,是基础,这是真。演得好是即兴,是创作,这是对。保持陌生感,现场的再创作,因此,同一个戏的每一场表演都是不一样的。
四、聊话剧的幕后
话剧不仅有台前的演员,还有不上舞台的演员们。他们是负责道具、服装、幕布等种种幕后工作的匠人。
洪吉昆师傅——舞台道具手艺人。他擅长做纸模,他做的各种纸道具足以以假乱真。比如各种青铜器,一米开外难辨真假,还方便搬运,手指头一勾就能走人。濮存昕聊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需要一个的雕塑道具,这个雕塑是俄罗斯的国宝级藏品,只能借几天。于是,洪师傅就做出来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纸质雕塑出来,其逼真程度让人十分震撼。
姜文山师傅—— 做女装的服装师。他做衣服不用尺子量,他的眼睛就是尺子。李光复讲到当时拍《芦荡火种》时,剧里阿庆嫂的服装找别人怎么做都不合适,前面老翘着。后来找到姜师傅,人家看一眼就说你回去吧,没几天做出来的衣服极其合体。
杜广沛师傅——拉幕师傅。他是生活中的讲究人,工作上也毫不马虎。李光复讲到他被《蔡文姬》归汉最后一幕的拉幕过程深深震撼,幕布先是缓缓合上,然后由缓入急,并在幕布拉上的最后一下配合着灯光再荡开,犹如影视剧里的特写镜头一般。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杜师傅先是缓拉,然后再加速,最后直接跳起来,趴在地上才达到让大幕迅速合上再荡开的效果。
五、聊中国话剧的未来
中国话剧是对传统戏剧的改革和西方戏剧的影响下诞生的。最早由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组建的春柳社的演出为开端,逐渐发展形成以人艺为代表的中国话剧,它完美融合了现实主义与民族化、体验与体现及再现戏剧美学的内涵。
濮存昕认为我们现在的年轻演员是有潜力的。部分年轻演员不比老演员差。他们专注、自信,有品质的。同时,他也指出当前中国话剧的短板所在——现有剧本很多欠缺文学性。看来,我们的话剧在剧本提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濮存昕说,当今还不是我们中国话剧最好的时候,我们要让国外观众请我们去!
最后附上这两期节目中涉及到的一些演员、话剧、词汇等的注释,供参考学习。
焦菊隐(1905-1975)
戏剧家和翻译家,1952年起任北京人艺副院长、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人艺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均有精深研究并融汇贯通、创新,以现实主义风格在话剧民族化探索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其导演创作方式对形成剧院艺术风格起了决定性作用。
李叔同(1880-1942)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惊才绝艳,“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周恩来语),留日归国后教书育人,后剃度为僧,晚号晚晴老人,即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李少春(1919-1975)
出身梨园世家,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文武双全,京剧李酷园派”艺术创始人,“博而又精,杂而又纯……继往开来,创造极富”,“唱、念、做、打样样皆精……全才型表演艺术”,“一出场就能紧紧地抓住观众”。
赵燕侠
京剧旦角“赵派“创始人, 1942年拜荀慧生为师,在继承荀派风格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突破传统技艺。1958年率先排演了第一出现代京剧《白毛女》,1964年首演了现代革命京剧《芦荡火种》(《沙家浜》)。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
一般认为是俄国写实里义价段最伟大的代表性剧作家,曾创立俄国剧作家协会并任主席,曾任莫斯科帝国剧院艺术指导。创作了47个剧本,几乎是独自创造了俄国的国家保留剧目,其剧本在俄读者最多,且经常上演。
黑泽明(1910-1998)
将日本电影带上世界的大师级导演,1951年凭《罗生门》获威尼斯金狮奖及奥斯卡金像奖荣誉奖(最佳外语片),是第一个打破欧美垄断影展的亚洲人,影响了世界电影思潮,被誉为“东方的启示”。斯皮尔伯格曾赞叹:“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奥菲莉娅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哈姆雷特》中仅有的两个女性角色之一,做为复仇王子哈姆雷特的恋人及阴谋中心人物波洛涅斯的女儿,父亲被恋人所杀,奥菲莉娅最终承受不了而发疯,坠溪而逝。
李苦禅
山东高唐人,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以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最为著称。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曾任杭州艺专、中央美院教授。擅画花鸟和鹰,晚年常作巨幅通屏。1983年逝世。
盖叫天(1888-1971)
京剧表演艺术家,在继承李春来武生艺术的基础上钻研创新,讲究造型美,融武术和雕塑艺术于舞台形象中,主张以外形动作表现神情气质,形成盖派艺术,有“江南第一武生”“江南活武松”之称。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生于瑞士(1901-1966),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雕塑大师,但最著名的是二战后创作的那些“细长”的人物作品,其中《行走的人》2010年以6500万英镑刷新了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世界纪录。
春柳社
因演剧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影响重大的文艺研究团体,1906年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东京,最初上演《茶花女》 《黑奴吁天录》等剧,创始人李叔同、曾孝谷,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倩、吴我尊等,标志着中国话剧之奠基。
古希腊悲剧
起源于祭祀酒神的庆典,大部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题材通常严肃。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净化感情。悲剧中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宿命论色彩。
实验话剧
中国特色的称谓,相对于传统话剧而言,结构和表现方法区别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
包括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荒诞派戏剧等,在中国也统称先锋派戏剧。常颠覆、扬弃传统戏剧手法,如另类演绎传统名剧。
话剧四大名旦
始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重庆,由当时文艺界领导人夏衍提出。在抗战时代,重庆创造
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女演员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演艺超群,被公认为“四大
名旦”。
《空的空间》
英国国宝级导演、现代实验戏剧之父彼得·布鲁克所著的戏剧理论经典,对20世纪以来的戏剧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当代中国的戏剧导演和他们的作品风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过布鲁克和他这本著作的影响”(濮存昕)。
《沃伊采克》
19世纪德国剧作家毕希纳创作的世界名剧,改编自1821年莱比锡城无业男子沃伊采克因嫉妒持刀杀死情人的真实案件,沃伊采克被塑造为被社会利用的厌世烦躁者的典型人物。名导贝尔哈兹将其打造为威斯巴登国家剧院保留剧目。
《放下你的鞭子》
1931年由集体创作、剧作家鲤庭执笔写成抗战街头剧,讲述“九一八”后从东北沦陷区逃出来的一对父女流离失所、卖唱为生的故事,街头卖艺形式演出,演员与观众打成一片,在抗战初期曾广泛演出,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一江春水向东流》
蔡楚生、郑君里导演并编剧,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等主演的剧情片,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抗日战争巨变时的悲欢离合,1947年上映,是中国影坛里程碑式的作品。
《沙家浜》
1968年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北京京剧团出品,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执笔,据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作的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京剧剧目。其中“智斗”选段传唱至今。
文姬归汉
东汉才女蔡文姬,名臣、学者蔡邕之女,东汉末中原大乱,南匈奴趁机叛乱,她被匈奴左贤王所掳,在胡中十二年,生有二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郭沫若1959年为北京人艺创作历史剧《蔡文姬》 。
国立艺专
中国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之一。 前身为北京美术学校,1925年改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音乐、戏剧两系,校长林风眠;1928年改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徐悲鸿曾任院长,设中国画、西洋画、建筑等六系;1934年始改建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设绘画、雕塑、图工三科。
景泰蓝五供
又称掐丝珐琅五供,包括有两件觚、两件烛台、一件香炉,为乾隆年间盛行礼器,常用于皇宫贵族的祭祀等场所陈设,工艺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