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消费文化、娱乐文化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其发生文化形态与功能的转型。“现实主义+喜剧”、泛喜剧化成为中国戏剧、电影、电视创作的一种艺术取向与趋势。但是在戏剧创作领域,中国至今尚无专门的喜剧类评奖活动,这多少是一种缺憾与不足,或许可以进行弥补。
在中国戏剧史上,最著名的喜剧艺术家当属明末清初的李渔,从理论和创作上,构建了经典的中国喜剧美学形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李渔,祖籍浙江金华兰溪,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戏剧理论家、文学家,擅长以日常生活为创作题材,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他一生著述宏富,活动频繁,对当时及后世都具有很大影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风俗喜剧作家,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被后世誉为“东方莎士比亚”。为促进中国当前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的喜剧创作的繁荣,增强大众休闲文化及地方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笔者提出一个可能的机制性构想,即以浙江金华为举办点,设立一个全国性的中国李渔喜剧奖。这种艺术构想的大致框架,包括基本前提、主要价值、具体措施等三个方面。
一、设立中国李渔喜剧奖的基本前提
1、“李渔学”日益成为中外文化研究的显学
李渔作为一个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人,涉及戏曲创作、文学创作、戏曲理论、文化产业、图书出版、园林艺术、休闲文化等领域。自清代以来,文人阶层评价不一。如何去理性地看待其人其文,是当今有关研究的一个关键。从广泛的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他跟元初的王实甫、当代的顾城一样,是沉浸于个人的艺术世界与感情世界的真性情的文人,缺乏亡国之痛和死节之举,只要没有实质性的道德问题(如阮大铖、钱谦益),我们不妨用一种宽宏的眼光看待这位文化奇才。
新时期以来,人们对李渔的研究渐趋客观,对李渔的生平思想、学术地位等方面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这方面的专著有李德原《李笠翁曲话译注》、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沈新林《李渔评传》、林胜华《李渔饮食及其养生文化》等。大量有关李渔的传记、评传和研究专著先后出版,仅李渔传记就有6种,包括大传1种。近代以来,李渔的著述、全集先后不断被翻译成日文、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拉丁文等外文,在世界文化领域广泛传播,深受欢迎。比如日本德川时代,“苟言及中国戏曲,无有不立举湖上笠翁者”[1]。美国、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历来都有一些专门研究李渔的专家,如海尔默特•马丁(中文名马汉茂)、张春树、韩南、青木正儿、伊藤漱平等,分别出版了一些有关李渔的论著,在世界范围内俨然兴起一股“李渔学”。所谓“李渔学”,除了李渔生平外,应该涵括戏剧、小说、散文、诗歌、歌舞、博物、养生等各种专门文化知识,跟“红学”一样,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学问,甚至比后者更深奥、系统、专业。
1970年,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了16卷本的《李渔全集》,由德国著名汉学家马汉茂主编。1991年,大陆版《李渔全集》20卷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至今连续再版三次,不断增订,是浙江全力推广的古代浙江籍戏剧家的唯一全集,有力推动了全国及世界的“李渔热”“李渔研究”“李渔学”。至今,被编辑出版的著名古代戏剧家全集,有《关汉卿全集》《马致远全集》《白朴全集》《汤显祖全集》《孔尚任全集》等,而《李渔全集》是其中卷数最多、内容最杂的一种,同时他是其中唯一的著名戏剧理论家,是全能型的戏剧家,其《闲情偶寄》可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美齐名[2]。
以李渔生平事迹为内容的戏剧、影视作品陆续问世,成为喜剧文化、消费文化的重要“IP”。1989年,兰溪婺剧团排演婺剧《李渔别传》。1994年,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与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拍摄电视剧《艺苑情长李笠翁》(李渔写作《比目鱼》的故事)。2000年,北京人艺排演话剧《风月无边》(林兆华执导、刘锦云编剧,濮存昕、徐帆主演)。2006年,浙江横店集团影视娱乐公司拍摄展示李渔戏剧生涯的电视剧《风流戏王》(焦恩俊、宁静主演),是迄今唯一一部古代戏剧家题材的电视剧。2011年,由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主演的歌剧《芥子园》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被列为文化部年度重大项目,并作为2012年中德文化年的交流演出节目。中央电视台还播出电视专题片《李渔故乡访“李渔”》等。这些戏剧、影视作品站在时代高度,对李渔的形象与价值进行重新阐释,有力扩大了李渔形象与文化的传播,树立了其“中国喜剧大师”的艺术地位。
2018年,中国戏剧家协会、金华市人民政府主办了首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文化周,除了举办学术研讨会外,特别演出了沉浸式园林实景戏剧《对话·李渔》。该活动以“戏曲与生活”为主题,打出李渔和婺剧的名片,力图将浙江金华打造成为“中国戏都”。这里的“李渔戏剧文化”体现出“李渔学”的应有广度,体现出李渔美学与当代美学之间的有机性、延展性。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近年来,李渔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文艺研究对象”[3],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存在。著名美学家杜书瀛认为,李渔是经过历史的选择和认可的世界文化名人,浙江金华诞生了李渔,是金华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他率先系统性地研究了李渔的美学思想,涵括了戏剧美学、园林美学、仪容美学,奠定了“李渔学”的研究基础。
2、李渔戏曲理论和喜剧美学具有民族代表性
李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为了探索戏曲艺术、养家糊口,他组织以乔王二姬为主角的家庭戏班,自编自导,到全国各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与演出的经验,并建构了自己的戏曲理论体系、喜剧美学体系。著名汉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东方文化系主任韩南认为,“李渔的理论和作品具有一致性,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见解”[4]。
李渔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具有较强的民族戏剧美学的代表性。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主要是《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讨论戏曲文学、表演、导演、技艺、装扮等各个戏剧门类的话题,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理论上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完整性的特点,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之大成,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最重要的著作,是当今戏剧专业必读的古代理论著作,甚至是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导演学著作、第一部全息性的戏剧学著作。特别是在喜剧美学、喜剧创作、剧本结构等问题上多有创见,为后世所称颂、研究。他的很多戏曲观点至今流行于中国戏曲创作领域,如“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妙在入情”,传奇“乐人易,动情难”,“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5]。后世许多著名戏曲学者如吴梅、朱东润等,深受李渔戏曲观点的影响。其庞大而完整的戏剧美学体系,比法国狄德罗的戏剧美学体系早一百年。余秋雨认为,“李渔和欧洲的戏剧理论家们分别站在自己的民族和各自的戏剧实践的土壤上,作出了风姿迥异的理论建树”,“显示了人类到十七世纪为止对戏剧所达到的认识高度”[6]。
李渔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情喜剧作家,而且是中国第一个将喜剧创作与喜剧理论统一起来并取得双丰收的剧作家,堪称是中国古代全才型的“喜剧大师”。在他之前,“元曲四大家”和高则诚基本只有创作,没有理论;王骥德、吕天成提出了著名的戏曲理论,但在创作上没有建树;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凌虚高蹈,可惜戏曲理论是一些片言只语;徐渭的戏曲创作和理论各有所指,也可以说是脱节的。李渔一生创作传奇剧本19部,包括著名的《笠翁十种曲》在内,经典剧目有《风筝误》《怜香伴》《比目鱼》等。这些喜剧作品的创作基本都是其喜剧理论的自觉运用,已经分不清是现有理论后有创作,还是先有创作后有理论。最受后人诟病的是“戒淫邪”一则,理论上正统,实践上活泛,体现出江南人双重性、妥协性的特点,但他毕竟不是李贽,不敢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地反礼教。
李渔的喜剧作品除了个别作品具有复杂特点之外,几乎都是充满机趣的风情喜剧,生活气息浓郁,各色人物鲜明,展示了一幅幅细腻生动的世俗风情画卷,具有生活百科、民俗文化的价值内涵。而且,它们可看性强,老少咸宜,态度温和,无伤大雅,这在当今的复杂文化语境下是很值得戏剧家借鉴的。著名学者黄天骥认为,李渔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收录了李渔的《风筝误》。李渔还是古代著名的喜剧小说家,其《无声戏》《十二楼》是清代的重要短篇小说集,曾引发一些书商的疯狂盗印,迫使他展开了一次中国古代罕见的知识维权行动。它们在当时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齐名,前者是喜剧小说,后者是志怪小说。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喜剧作品多是幽默喜剧、讽刺喜剧,很少有风情喜剧。而且,大多数古代剧作家没有严格的悲喜观念的区别,故事一波三折,最终团圆,大悲大喜,不善调和,而且注重戏剧的情感诉求、社会介入与表演技艺。李渔专门从事风情喜剧创作,作品具有鲜明的文体意识,悲喜调和得当,以喜为主,而且情节设计新颖,不落俗套。他善于运用喜剧思维,以喜设事,出奇制胜,环环相扣,妙趣横生。他重视戏剧的喜剧娱乐功能,甚至认为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这也不同于《西厢记》《拜月亭》《玉簪记》等才子佳人喜剧的格套,后者往往以情设事,以情为本。李渔的喜剧创作宗旨,是“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7]在中国大众消费文化、“正能量”主题流行的时代语境中,李渔的风情喜剧作品对戏剧、影视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国当代喜剧观念的丰富、革新与发展。
中外的一些学者将李渔与古希腊阿里斯托芬,法国莫里哀,英国莎士比亚、王尔德等人的喜剧观念、喜剧作品进行比较,撰写了大量论文,发现李渔的风情喜剧具有自己的乃至民族的特点,体现了中西戏剧审美观念、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也即具有中国民族喜剧美学的特点。
新世纪以来,李渔的风俗喜剧作品被频繁搬演于舞台,或被改编为电影,发挥着审美娱乐的艺术功能,产生着民族文化的认同作用,进入广大民众的文化记忆,扩大了李渔文化的实际影响,培育了一定的“李渔市场”。1998年,《奈何天》被改编为电影《三女休夫》,上映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2010年,为纪念李渔诞辰400周年,昆曲《怜香伴》由昆曲名家汪世瑜任艺术总监,著名香港导演关锦鹏执导,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让李渔的风俗喜剧成为世人的视觉盛宴,树立了李渔作为中国喜剧大师的风范。同年,辽宁锦州市评剧团排演评剧《风筝误》,深受观众欢迎。2015年,浙江话剧团排演话剧《怜香伴》,由李伯男执导,汪世瑜任监制。2017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话剧《怜香伴》,由邵白执导,汪世瑜任监制,将话剧表演与昆曲元素相结合,服装、舞美设计追求唯美、写意、抒情的风格,再次引发“李渔热”。
既然具有以上两个前提条件,而且有关的演艺、科研活动已经成形,那么设立一个以李渔为名号的中国喜剧奖,扩大李渔喜剧创作、喜剧美学的影响,必定是有理有据的,具有较大的可能性。
二、设立中国李渔喜剧奖的主要价值
1、促进中国当代喜剧创作的繁荣
中国自古是深谙“笑的艺术”的国家。从先秦“优孟衣冠”的戏剧雏形,到汉唐角抵戏、参军戏、歌舞戏的初级戏剧,都注重表演艺术的娱乐功能。在宋元,关汉卿、施君美、郑廷玉等著名剧作家大量从事喜剧创作。在明清,浙江籍剧作家徐渭、高濂、李渔将古典喜剧艺术推向巅峰。现代以后,滑稽戏以及一些具有喜剧风格的话剧、戏曲,更加发挥喜剧的娱乐功能与社会功能。新世纪以来,喜剧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叙事审美范式,轻喜剧、泛喜剧、黑色喜剧的风格遍及戏曲、话剧、电影、电视、网络,涉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创作方法,使得喜剧的审美类型越来越复杂、混合,逐渐改变了中外学界对于喜剧的传统定义。李渔喜剧奖若开发成功,运作成熟,可以继续孵化,开发李渔喜剧奖戏剧类、影视类两大板块。
目前,美国、英国、法国都设有影视类喜剧奖、舞台类喜剧奖,如美国艾美奖专设喜剧类奖项,促进了《我为喜剧狂》等著名电视剧的产生。中国还没有为影视类或舞台类喜剧设立专门奖项,其评奖被归为综合性大奖中,喜剧特色没有被突显出来。这跟当前中国广大观众对喜剧作品的巨大市场需求不相称。此外,《笑傲江湖》仅仅是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艺术尝试,至今已播出四季,深受观众欢迎,而陈佩斯、赵本山、周星驰、郭德纲、黄渤等人只能以自己的演出制作机构为依托开展喜剧演映活动,因为他们基本上只是喜剧演员,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喜剧理论,无法以自己的名义发起一个喜剧评奖或演映活动。
戏曲艺术是中国古老且新的民族戏剧形式,经历了南戏、杂剧、传奇、地方戏、现代戏曲、当代戏曲等几个发展阶段。宋代南戏是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的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进入当代以后,由于电影、电视、网络、广场文化的冲击等原因,戏曲艺术陷入低谷,如何振兴戏曲一直是中国戏曲界在思考、探索的话题。振兴戏曲,涉及戏曲审美、戏曲音乐、戏曲体制等层面的改革问题,但一个重要方面是繁荣喜剧创作,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审美精神等方面进行艺术探索,以适合当代人群娱乐消遣的审美趣味,从而让戏曲艺术进入他们的文化视野与文化记忆。
设立李渔喜剧奖,对于戏曲艺术、戏剧艺术的创作无疑具有激励促进作用。李渔具有鲜明的喜剧意识、创新意识、观众意识、版权意识,这些对于繁荣喜剧创作、戏曲创作乃至戏剧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著名的全国性戏剧奖较多,有文化部“文华奖”、中国艺术节演出奖、中国戏剧节演出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剧协“梅花奖”、田汉戏剧奖、中国王国维戏曲论文奖等,涉及戏剧创作各个门类以及戏剧研究。在中国古今杰出戏剧家的冠名活动中,除了王国维、曹禺、田汉外,还有关汉卿戏剧节、老舍戏剧节,但都只是展演活动,而江西省抚州市举办的汤显祖戏剧奖,只是江西省戏剧演出奖的一种冠名。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喜剧创作而设立的全国性大奖,而陈佩斯发起的北京喜剧艺术节仅是喜剧展演与交流的平台。在文学创作领域,全国和地方都没有设立喜剧文学奖。设立李渔喜剧奖,具有精准的文化定位、专业定位,应该具有重要意义。
2、巩固浙江“戏剧大省”的平台建设
浙江省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一部浙江戏剧史就是半部中国戏剧史。
在宋元,浙江是南戏的发源地与重镇(永嘉杂剧、“四大南戏”、高则诚等),也是元杂剧的重镇(施君美、外籍人郑光祖等)。在明清,浙江是传奇、杂剧的重镇(高濂、孟称舜、徐渭、洪升、李渔等),也是戏曲理论的重镇(徐渭、王骥德、李渔、王国维等)。在现代,浙江是京剧、话剧、越剧的重镇(周信芳、李叔同、陈大悲、徐訏、夏衍、王文娟等)。在当代,浙江是“戏剧大省”(顾锡东、胡小孩、洛地、茅威涛等),多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奖”等全国性大奖,并定期举办王国维戏曲论文奖、杭州国际艺术节、杭州当代戏剧节、乌镇戏剧节,使之成为中国戏剧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与品牌。浙江还是“文化大省”,以横店影视城为重要平台,成为全国影视生产的副中心,地位仅次于北京。
2002年,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设立,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海宁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大约每两年举行一届。这是浙江地方举办的全国性的戏曲理论学术奖,是繁荣戏曲研究的一个举措。参评人员面向全国各地团体、机构、高校,以其突出的学术品格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在海内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李渔是中国古代最多产的喜剧作家,最重要的戏剧理论家。鉴于王国维戏曲论文奖的存在,我们不便重复设奖,但是设立偏重喜剧创作、喜剧理论的李渔喜剧奖,还是可行的,以便从喜剧创作、喜剧理论的方面,推进全国喜剧艺术、戏剧艺术的繁荣,同时进一步巩固浙江“戏剧大省”“文化大省”的平台建设。
3、扩大中国地方文化产业的开发
中国李渔喜剧奖,可依托于中国李渔喜剧艺术节,进行现场演出的比赛,同时带动地方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今的文艺项目开发、文艺品牌建设,都是与地方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紧密挂钩的,二者相辅相成,很难分出你我。
金华兰溪作为李渔的故乡,在宣传李渔上不遗余力,做出了大量基础性工作。1982年,兰溪成立李渔研究会,隶属于兰溪市文联,是中国第一个李渔研究机构,并自1996年起,定期出版《李渔研究》刊物。该会聘请孙楷第、洛地、陈多等30多位李渔研究专家,作为顾问和特邀研究员,并形成一个国内外的李渔研究网络。近30年来,李渔研究会的研究成果丰硕,推出多部李渔研究的专著与论文集,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社科研究成果奖。兰溪、金华、杭州等地陆续建造李渔纪念馆、李渔雕塑、李渔文化广场、芥子园。2011年,纪念李渔诞辰400周年暨首届李渔学术研讨会在金华举行,成立了李渔国际研究中心。位于金华的浙江师范大学,也有兴趣成立李渔研究中心。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金华在李渔文化、“李渔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的纽结作用。
弘扬李渔文化必须改变观念,运用当代产品整合观念进行改造,真正产生文化综合效应。也即是说,李渔文化不可孤立宣传,需要在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范围内进行调整、综合。金华拥有双龙洞景区、黄大仙祖宫、智者寺、古子城、万佛塔、丽泽书院、中国婺剧院等众多文化品牌,但是从文化产业的战略上看,比较分散,必须有一块金字招牌,将这些文化品牌聚合起来,这可以是区域意义上的婺文化,也可以是名家意义上的李渔文化,而后者的核心内容是喜剧文化、闲适文化。应该大力开展李渔与旅游文化、吴越文化之关系的课题研究。为了突出李渔的文化纽带作用,笔者认为有必要设立李渔喜剧奖,以突出李渔在吴越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像绍兴全力打鲁迅故里的金字招牌、湘西全力打沈从文故里的金字招牌一样。
4、增进中国大众休闲文化的建设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通俗文学、闲适文学的作家,批阅、批改过《三国演义》、《金瓶梅》,其小说、诗词大多具有诙谐、闲适的风格,因而是倡导大众文化、休闲文化的一种符号与品牌。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一部文化巨著,除戏曲理论外,还有美体、饮食、建筑、园艺、养生等文化生活方面的观点。李渔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说明自己写作该书的初衷:“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8]《闲情偶寄》反映了他丰富多样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而且继承、发扬、拓展了乡贤高濂《遵生八笺》《草花谱》的传统,对园林艺术、居室艺术、服饰艺术、仪表艺术、养生艺术等多有研究,成为中国古代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文艺杂著之一。著名作家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极其欣赏该书中的这部分内容,称之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生活于晚明江南的李渔,可以说是注重生活质量与格调的江南文化的产物,也是其集大成者,而这种休闲文化在当时被视为江南士大夫文化的典型特征。他是中国古代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于今看来具有时代超越性。当代大众文化建设中的各种话题和理论,都可以从他的文字和生平里找到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在倡导休闲学、文化休闲的当今,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女人也欣赏。喜欢李渔几乎出于我们的本能,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懂得生活艺术的人,而且能将生活经验转化为优美的文艺作品,这是他高出许多古代风流才子的地方。设立中国李渔喜剧奖,表面上与当前大众文化的建设无关,但是其喜剧观点本身是大众的、娱乐的、消费的。因而,设立该奖可以推进李渔文化的全面研究与弘扬,推进当前大众文化、休闲文化的建设。
三、设立中国李渔喜剧奖的具体措施
1、举办单位与参评范围面向全国
作为一个全国性戏剧奖,中国李渔喜剧奖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旅厅、浙江省文联、金华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由金华市、兰溪市有关文宣单位承办。它可以依托于定期举办的中国李渔戏剧文化周,作为其中的重要项目,甚至将其更名为中国李渔戏剧艺术节,对其活动项目进行重组。就像横店影视“文荣奖”依托于定期举办的横店影视节,由东阳市、横店影视城有关单位举办。可以冠名为“金华杯”或“兰溪杯”,甚至冠名为某个主要赞助企业的名字,突出地域特色,宣传江南文化。
中国李渔喜剧奖的经费与奖金,可以实行多渠道筹措。浙江省文旅厅、兰溪市人民政府出资一部分,大部分面向兰溪、金华乃至浙江的大中型文化企业招标,给予冠名权、举办权、企业宣传。其实,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江南一带,李渔早已成为商人追逐的商业符号,纷纷以李渔及其作品中的人名、地名、物名为商标,让他们参与李渔喜剧奖的资金投入、活动运营,无疑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参评范围面向全国县级以上职业戏剧表演团体、职业戏剧艺术家,参评作品必须具有创造性(原创或改编),戏曲、话剧、音乐剧、歌舞剧、诗剧、哑剧均可,以现实主义喜剧作品为主。此外,还可考虑民间剧团、校园剧社、业余作者创作的喜剧作品,剧目、剧本均可。比如江南一带的民间昆曲团、越剧团、婺剧团、乱弹团很多,其中不乏喜剧艺术的新创作品,且大多是乡土戏剧。一些高校艺术专业培养的青年编剧人才正在茁壮成长,横店周边各大影视公司的戏剧影视编剧人才更多,可以鼓励他们的喜剧作品也来参与评奖。其目的是活跃喜剧创作氛围,激活戏剧创作生态,促进基层戏剧、草根戏剧的健康发展。
2、综合考虑奖项设置与评委确定
中国李渔喜剧奖不是基于报送资料的单纯评奖,而是基于一种艺术节的全面运营模式,因而必须合理设置有关奖项,涵括喜剧艺术的各个门类与领域。评奖项目设综合奖,包括喜剧剧目一二三等奖、最佳艺术探索奖;同时设单项奖,包括最佳喜剧编剧奖(原创或改编)、最佳喜剧导演奖、最佳喜剧主演奖、最佳喜剧配角奖。同时可考虑设最佳喜剧论著奖,促进喜剧评论、研究的繁荣;设最佳喜剧剧本奖,促进尚未排演的原创剧本的创作。
评奖程序分初评、终评两个环节。终评工作由联合主办单位确定,由中国或境外的著名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及有关领导担任,尤其是每届评委会主席,必须由名家担任。就像横店影视“文荣奖”,每届邀请中国影协、视协的著名艺术家担任评审会主席,能够扩大舆论宣传,产生重要影响。
初评工作的部分名额,可考虑浙江及全国高校的戏剧专家。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外文学专业的教师,可以参与该奖的初评工作。这些专业近年来极其活跃,其科研、教学、实践等综合评价的排名,位居国内同一专业的前三之一,与省内外一些大型专业剧团多有合作,而且有的教师是喜剧研究的专家,出版了有关著作。其中,浙江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于2021年入选全国一流本科专业,在软科排行榜上位居全国戏文专业第九名,是浙江省同类专业中最高的,在整个江南地区,仅次于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还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多次举办过李渔学术研讨会。
3、适当加入观众外围评选元素
目前,中国电影“百花奖”、中国金鹰艺术电视节都有观众外围评选的环节,产生了良好影响,而非政府举办的全国性戏剧奖之中,如中国艺术节演出奖、中国戏剧节演出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剧协“梅花奖”等,均没有这一环节。唯一有此环节的全国戏剧评奖活动,是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参照了电视选秀的做法,但是广大观众的评选意见并非发挥实际的重要作用,因为没有专门针对观众意见而设置独立的奖项。中国李渔喜剧奖可以取长补短,组织广大观众进行外围的投票评选,通过现场投票、网络投票等方式,每届评选一名“喜剧之星”,编、导、演均可,可与以上单项奖的获奖者重复,也可不重复,与专业评奖形成一种对话。这既可扩大戏剧评奖的社会影响,又可带动地方文化旅游的发展。
除了一般观众、戏迷外,浙江及全国高校的校园剧社的广大青年学生,可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现场投票、网络投票等方式,进行中国李渔喜剧奖的外围评选。他们还可参与担任该项活动的组织者、统计者、发布者、评论者,深度介入其中。近些年以来,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浙江高校的学生剧社、校园戏迷联谊会都很活跃。浙江大学学生创排的《太阳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创排的《红楼梦人物秀》,均获得上海中国校园戏剧节金奖。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创排的《沧海明月》等剧目,多次获得北京中国大学生戏剧节金奖。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的年度大戏《你好,人间》等剧目,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反响。让学生戏迷担任外围组织工作,无疑能够起到提升大学生和年轻人的戏剧兴趣的推动作用,起到将中国李渔喜剧奖在校园及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的鼓动作用,并促进戏剧艺术趣味的年轻化。
结语
“戏”的本义是游戏、玩闹,而戏剧的娱乐性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对嬉戏情趣、人间风情的追求,对现实生活、人类自身的热爱,并非有意制造无价值的喜剧、闹剧,追求浅层次的快感、协和。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喜剧是一种艺术形式,凡是人们聚集在一起欢庆的时候,比如庆祝春天的节日、胜利、祝寿、结婚或团体庆典等等,自然而然的要演出喜剧。因为它表示了生生不已的大自然的基本内气质和变化,表达了人类性格中仍然留存着的动物性的冲动,表达了人从其特有的使其成为造物主宰的精神禀赋中所得到的欢快。人类生命力的形象令人吃惊地包含在意外巧合的世界之中”[9]。以充满趣味与生机的语调与节奏表现人类的生命感受和生活情调,是喜剧成为“文明民族所喜爱的娱乐”的重要原因。
1990年代以来,在娱乐消费的文化语境下,为了给受众以愉悦感和复杂的审美体验,几乎任何题材的戏剧均可做到一定程度的喜剧化。这种喜剧化、泛喜剧化已经成为中国当前戏剧创作的一种趋势,而且人们对于喜剧性、喜剧类型、喜剧范式、喜剧艺术的认识已经越出传统范畴,处于流变、更替之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讨论。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设置一个全国性喜剧奖项,即中国李渔喜剧奖,定期举行一些喜剧的演出、竞赛、评比,以促进中国喜剧创作、大众文化的繁荣。这是一种具有可能性的艺术构想,或许可以得到实现。
注释:
[1]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上)[M].王古鲁译著.作家出版社,1958,P334.
[2] 胡梦华.文学批评家李笠翁[J].小说月报(17号外),1927(6).
[3] 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P2.
[4] 转引自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P2.
[5] 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P31.
[6]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P325.
[7] 李渔.风筝误[A].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C].王季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P624.
[8] 李渔.与龚芝麓大宗伯[A].李渔全集(第一卷)[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P162.
[9]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P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