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莫舒
我在读女性人物传记的时候,有一位印象非常深刻的主人翁就是《我在伊朗长大》里的女主角--玛赞。整本书讲述了作者玛赞·莎塔碧从1980年10岁一直讲到1994年24岁非常跌宕的前半生。
从经历伊朗和伊斯兰教的斗争到革命期间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从流落奥地利留学四年再到从奥地利返回伊朗,整个人生经历在我看来玛赞都是在疗愈她的“内在小孩”--一个缺乏自由、寻找稳定价值观、极度追求自由的独立形象。
施琪嘉基于创伤心理学有20多年的研究经验,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以及5个价值信念,提出了系统地解决方案!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上认知自我的旅程,在心理学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长课带领下,让你拥有活出强大的自信。
01认识你的“内在小孩”
施琪嘉是具有医疗背景的心理治疗师,根据其多年对人格障碍病的治疗经验,发现很多人的消极自我实际来自于童年,将这种消极自我为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如果你的父母能够好好地善待你,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否则则会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下变成有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对内在小孩表现形态总结如下:“内在小孩会以各种形象出现,例如自卑的,哭泣的,无助的,无力的,无望的,或者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怀疑、不安全感的,对别人怀着厌恶和憎恨的等等。”
你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小孩吗?你的内在小孩还好吗?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非常赞同的:“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都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他总会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生活。”
诚如,虽说我的原生家庭是健康完整的,可是在学生时代积年累月受到父亲严厉训斥和打压,让我成年步入社会后变得极度不自信,谨小慎微。
其实,内在小孩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孩子。通过《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我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是缺乏自信,安全感,谨小慎微的自我形象。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中以分析灰姑娘为案例,她内在小孩是一个没有母亲,被贬低的,缺少父爱的灰头土脸的自我形象。
而灰姑娘能遇见自己的白马王子,那只水晶鞋功不可没,水晶鞋代表着她能够从一个灰头土脸的佣人变成华丽优雅俘获人心的契机。
如何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呢?作者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中告诉你:“有了一个契机,一个劲爆点,你就可以变得更加自信。”
02疗愈你的“内在小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认为:父母恰当的养育方式、和孩子稳定的亲子仪式以及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的持续性,是形成内在孩子的3个重要因素。
当你的内在小孩已经存在之后,在它形成的各个阶段里面,倘若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则会受到伤害。
2.1看见“内在小孩”的5种需要
回应内在小孩的需求: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
需要1:爱
缺少爱的内在小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很多东西拥有强烈的占有欲和嫉妒。例如,喜欢追求厨艺精进,有储存收藏的喜好;嫉妒他人,有特定的对象或者所有人。
因此,如果想让内在小孩拥有爱,懂得友好善良,心思纯净,《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最好的方法则是在小时候父母给足孩子爱。
需要2:陪伴
陪伴是要有人在的感觉,缺少陪伴的内在小孩最明显的表现是特别黏人,有分离的焦虑,内心非常渴望关系。
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有很多因为缺少父母陪伴的经历而在内心逐渐形成没有一段关系是值得信任的扭曲价值观。
需要3:夸奖
夸奖这个需求非常像我自己,因为小时候过度被周围的人贬低,从而形成了一种“我不好,我不自信,我不优秀”的信念。因此,想求夸张的内在小孩内心多半也是特别自卑的。
需要4:玩耍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天生都有一定的创造力,都喜欢玩,也喜欢跟自己的父母玩。
在玩耍的过程中形成心理空间,创造力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一个不被允许玩耍的小孩,你能想象得到她的内心心理空间该是有多大呢?
需要5:道歉
一个从小缺乏道歉的内在小孩,会有什么表现呢?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总结为此类人爱纠缠,具体表现为诉讼型人格障碍,就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欠他一样,我想大家在生活也曾见到。
当你认识到道歉功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安抚、释放委屈感),我想父母应该拥有宽大胸襟,让孩子从小形成健康的心理。
2.2共情“内在小孩”的5种情绪
当婴儿啼哭不已的时候,为什么总是母亲立马知道孩子想做什么呢?这里的秘密就是她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已然和婴儿培养出超强的共情能力。
亲子关系中,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需求做出正确的反应,这一即使在我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重要的。
共情能力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堂课,释放内在小孩被压抑的情绪,最应该与之产生共情的就是这5种情绪:恐惧症、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
情绪1:恐惧症
恐惧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恐惧。例如,《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中列举的案例母亲怀孕时期的心身健康,或者孕期的情绪状况等。
具有恐惧的内在小孩的特点是,感到害怕,哭闹,强烈惧怕死亡,焦虑。
情绪2:羞耻感
一个充满羞耻感的内在小孩形成原因多半是在辱骂,侮辱,以及批判的环境中长大的,具体有3种表现:缺乏自信、胆小怕事、弱价值感和低自尊。
情绪3:被抛弃感
最典型的情况就是留守儿童,那种被父母抛弃的影响太深刻了。
被抛弃的内在小孩内心总有一种声音就是自己被别人抛弃,或者自己要抛弃别人。
情绪4:空虚感
空虚的内在小孩本质上来看就是缺乏母亲陪伴与关爱,在幼儿时期可以模仿母亲成长,在母爱中建立他人联系。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中提到我们一生中有两次发展共情能力的机会,一个是婴幼儿时期,一个则是有了孩子以后。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复印件出了问题,那根本原因只会是原件出了问题。而作为父母有责任让自己变得有趣,成为孩子的模板,成为内心充实而富有共情能力的孩子。
情绪5:哀伤感
为什么婴儿喜欢哭闹呢?其实很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她本能的对爱、安全感和信任的渴求;作为父母则是更加关注和悉心的照顾。
2.3改变“内在小孩”的5个信念
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
信念1:我不行
请告别“我不行”,请不要再自我否定。
关于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来说,“我不行”就是来自父母的贬低以及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念。
不管是父母对孩子的贬低还是父母将自身的阴影投射到孩子身上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成长打压。
如果你不想教育出一个不自信的孩子,请不要对孩子说负面性质的话语,请创造出良好的家庭环境,请追溯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
信念2:我不好
请告别“我不好”,请不要攻击自己。
“我不好”内在小孩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一,原生家庭是一个缺乏积极鼓励和包容的环境、第二,父母内心充满“我不好”,第三,父母潜意识里面不希望孩子好。
如何改变呢?首先必须是父母做出改变给孩子一些安慰,其次寻找能够滋养自己的新关系。
信念3:我不配
请告别“我不配”,请不要忽略自己。
“我不配”内在小孩心中的不配的来源在于父母蔑视轻视,父母对好坏的区别对待,自卑心理和自卑行为等等。
如何走出这种我不配的心理限制呢?《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建议用关系来治愈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用一段好的关系来覆盖坏的关系。
信念4:不喜欢
学会自我释放,不要压抑自己。
一个人做不到释放压抑,她就会把压抑变成一种自然。看不到自己有很多应该做或者必须做的事情,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如何才是做到真正的释放自己呢?《疗愈你的内在小孩》给你3个评判标准:接受相对性的不自由、自我释放能够让人如沐春风、自我释放的过程能够让你产生成就感!
信念5:不认同
学会自我认同,不要怀疑自己。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总结出自我认同的3种形式:出生以后的性别认同、跟父母的指定有关系、跟社会自我认同有关系,以及“大我”自我认同。
多经历,多读书,多见识,你的自我认同的等级处于哪个级别,处于你的眼界和你的见识!
结语
本书《疗愈你的内在小孩》的核心概括起来有24个字就是:探索自我、解开心结、理解人性、处理冲突、体验关系、走向疗愈。
正如荣格所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航者。”
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如果你想认知自己,疗愈自己,不妨从这本书《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