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四中 张建新
读《课程的逻辑》第十五章《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认识到知识的社会建构理论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宝贵思路。
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是同周遭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人际关系等媒体和功能性资源的交互作用之中生成的认知过程。尝试从社会文化变量的语脉中来把握人类的心智活动,其源流是科尔的文化实践论,人类的心智活动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特定课题时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共享文化价值、成为文化成员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实践。社会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徒制学习、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为我们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1.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同环境、他者协调,构筑知识的行为,是人们不断合作的社会过程及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而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以对话为媒介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实践活动。主张教学从学生所处的真实生活环境中追寻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不足或与其已有的认知相互矛盾之处,激发其学习动机。学习不应只强调个体心智活动的主动性,更应兼及社群与集体中的互动、磋商、讨论,形成共识。
2.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智能不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之中,而是分布于环境与他者之中。确立对话文化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基本条件。学生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知识是由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及个人通过适应与发展而逐渐建构个人的理解。而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环境对于学生个人的知识建构有其独特的重要性。这要求根本变革教学规范,从独白走向对话,从个体式学习走向合作式学习。教学对话不排斥教师的讲解,教学对话必须遵循一定的目标和内容展开。教学对话不是对决的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3.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各自能动地进行信息搜集,在各自的情境与语脉中建构的。教学不是单纯地记忆信息,而是搜集适于情境的信息,同既知知识关联起来重新建构。要求教师适应学生甚于要求学生顺应教师。好的教学是从充分理解学生开始的。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仅为重复标准化的课程里的话语做准备,转向发展学生应对教育领域之外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第一,尊重并理解每个学生,理解每门学科;
第二,给学生深入学习自选课题的时间;
第三,必须开展广泛的合作学习;
第四,把学习过程模型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经验,教师自身必须是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