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Zack,INFJ高敏感人格,致力于寻找心灵解放的良药。
你有没有这样活过——
小时候,活成父母眼中的“乖孩子”;长大后,活成社会标准的“优秀人”;成年后,活成自己设定的“奋斗者”。
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我到底在为谁而活?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上学读书,因为我们每天都得去,成绩不好还要被父母批评,被老师忽视,对那时候的我来说,这就是天大的事,所以从小时候开始就成了一个乖乖孩。
再长大些,我曾对着流星许愿,我要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改变世界,那个时候,我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丰功伟绩,于是我用功读书,刻苦努力,幻想着长大后受人敬仰。
成年以后,我开始现实了许多,我想取得更高的学历,我想要赚取更多的金钱,我总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体面的在这个社会生活下去。
但我骗了所有人,也骗了自己,在我将近30年的生命旅程中我发现我并不是那么快乐,为什么?因为我成为了很多人,但从未曾成为自己本身。

01
我们从小就被塞进一个“标准剧本”
小时候,成绩不好就会被说“不努力”“没出息”。
于是你拼命考高分、拿奖状,只为换来一句“真懂事”。
长大后,你被灌输“要有理想”,“要改变世界”。于是你熬夜刷题、挤破头进大厂,只为活成别人眼中的“有为青年”。
再后来,你又告诉自己:要赚钱、要体面、要成功。你在无数个深夜加班,却依然感到——“我好像活得像个假人。”
你一直在成为“别人”,却从没成为过“自己”。

02
为什么我们总是活得不真实?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 “虚假自体”(False Self)。
你从小就被要求“要听话”“要懂事”,于是你学会隐藏真实情绪,迎合外界期待。
久而久之,你甚至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就像那句话:“你戴着面具太久,最后连自己也信了那是你的脸。”
而那些被压抑的真实感受——委屈、愤怒、渴望——并不会消失,只会变成焦虑、抑郁、失眠,
在深夜一遍遍问你:“我到底是谁?”

03
成为自己,是生命唯一重要的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
人有“实现倾向”,天生渴望活出真实自我。但当外界不断给你贴标签、设标准,你就会逐渐远离内心的声音。
而压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就会产生 “自我概念” 与 “真实体验” 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将会成为焦虑、适应不良和心理疾病的根源。
真正重要的不是活成“榜样”,而是活成“自己”。不是“我应该怎样”,而是“我想要怎样”。
就像那句话:“这世间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04
现在开始,你可以这样找回自己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认为,“无意义感”是人类最深的恐惧之一。
我们被“抛”到这个世界,没有预设的意义或本质。我们的“本质”(即我们是谁)是由我们的“存在”(即我们的选择和行为)所创造的。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勇敢地为自己想要的做出选择,并为选择、行动和生命的意义负起全责。
只有在这种勇敢面对内心的抉择时,我们才会得到自由。
觉察你的“应该”:每次想说“我应该……”时,停下来问自己:“我真的想吗?”
允许自己“不完美”:不必永远坚强、懂事、正能量,真实的情绪值得被看见,承认就是勇敢的负责。
从小事开始选择:今天午餐想吃什么?周末想独处还是聚会?练习为自己做决定。
成为自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在生活的到场中不断磨砺。
写在最后
如果你也曾感到“活得像一场演出”,请把这篇文字转给那个你希望理解你的人——
或是父母、伴侣,甚至是你自己。
大声地告诉他:我们都不是剧本里的角色,我就是我自己。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期盼每一只在迷雾中跋涉的小鹿
都能挣脱枷锁
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