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胡适的话并不容易,总有重重阻碍,在家是父母,在学校是一个个同学,他们的口气总是讥讽中夹杂着自信,语重心长的告诫你:“课堂又点到了”,仿佛他们执行的就是真理,做的事绝对正确,而你像个调皮的无知者,真不知道这里面有的到底是几分幸灾乐祸,几分恫吓,还是几分真情实意,结果也是这些乖乖儿跑到XXXXX,却又足够安慰自己这都是时代的必然。没错,跟随大众,无论做什么都是绝对正确。
“多次不到,考试平时没成绩”,这样的告诫很多很多,可我还是硬着头皮扛了下去。听课是最正确的选择,而这样正确的选择等同的是探寻知识,在探寻知识后等同的是寻找人生的真谛,可其实这三者远远并不等同。想必她从未想过要打破什么规则,也没有过一丝反抗的念头,她要去做好学生,去做别人为自身设计固定好的角色,于是凡是与之不符的就是错误,凡是在其中做的最好的就是正确,在这样的非黑即白之中,他们永远没有想过的是自己的严厉和标准其实也在做着恶,它们不仅扼制了那些贪婪无自制的学生,也扼杀了创造与独立。
大学四年,我没见什么朋友来借过书,有的人四年可能就来过一次,即便有,那也只是为了学习某个软件,至于人文类的我从没看到过。你无法推荐什么书说是去改变他们的心灵,在他们眼里你没有资格,反而可能遭个白眼,怪腔十足的反驳着你,有手机什么都可以看,跑什么图书馆。
图书馆的借书量早就由五本变成了十本,可依旧没什么能感触到它的变化,也许他们终其一生都不会明白那种读胡适或柏杨之后的恍然大悟,那种感触是多么美妙,又或者某一个人生问题困扰着你,以至于两三周你都在不停的思考该怎么解答,你想尽各种比喻和案例始终寻求不到答案,“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跟"为国家争到了自由后个人才有自由",这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真让人捉摸不透。诱惑太多,总需要一一实践,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想要的就一直隐藏在最开始之处。
你也曾经迷惑不已,站在浩瀚之前,人生的疑惑太多了,它们真的解答不完吗?学校能给你多少?给了什么?图书馆前的草坪里的那一块竖立着的大石头上面的校训,真的能为人安身立命找到人生的意义吗?你想过自己还是浮萍吗?要房,要车,要尊严,要名誉,要安全感,要是有一天当你发现,它们都是在流沙之上而飘忽不定,如果都失去了,你还有什么?你的意义够坚定吗?能经得起多大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