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次
房老师:“分析-思考-改变”是走脑的,是思维层面的,讲道理、传递信息只是改变认知的方式。而“目睹-感受-改变”是走心的,是从感官刺激到心理感受,是情感通路。触动情感则需要用情感的方式。情感经常跟声音、画面紧密关联在一起,声音、画面的刺激常常能引起情绪反应。要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变革,就需要用多种线索、多种感觉、强烈对比、反复强化等多维度方式来促进情感的改变。所以说教育就是让人们在抽象的概念中获得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最好是把学员置身于一个情境当中。
石:今天通过对朋娟课程设计的讨论,进一步体会到了一堂好课的精妙之处,收获了以下三点:
一是解决培训对象接受的问题是课程的重点。在管理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重点讲如何让学员适应,并从中获益。先是捧到位,然后支撑住,最后实现目标。如何才能支撑住呢?该来的总会来,不 接受也得接受;谁先接受、研究、利用好一定能成为获益者;谁先发现、琢磨、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增加了工作量,同时也增加机遇和平台。
二是“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是一堂好课的灵魂。带有波澜起伏的故事讲述,初期期待-过程失望-痛苦挣扎-振作行动-达成的欢跃,把学员代入情境当中,让学员产生心流的感觉,激发学员以行为融入到课程希望他做的事情当中。
三是拥有丰富情感的讲授者才会吸引学员。学员不是因为内容而接受课程,而因为讲受者的温度、高度、体贴度而接受课程的。讲授者丰富的情感,不仅来自共情能力,更来自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讲身边的事,并汇集情感的洼地,以我们共情的表达唤醒学员对内容的共鸣。
第十八次
时间真快,课程已经走过第18次了,今天的课程不仅对课程有了重新的思考,也让我对热爱、坚持、成长有了重新的思考。有三方面收获:
一是课程内容具体化,目标更聚焦。几位老师课程剖析过后,我发现,在思维里仍想讲得很多,以至于课程设计沉重。起初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我特别注意这一点,反复对照,今天发现,自己总想站在老师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没完全把自己放在听众角色上,造成课程设计想覆盖的内容很多,但到具体听课人群和课程目标上,很容易被推倒。
二是授课方式千百样,灵活运用才有效。一个故事,一个体验,都是课程设计出来的。以前知道有这么多招,但灵活运用,或者换个课题,就用不灵。这一方面是经验不足,另外一方面,是对知识的积累,对生活的体验,对问题的复盘,非常欠缺。纸上谈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要不断丰富自己,熟,才能生巧。
三是情怀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当热爱成为一种持续燃烧的火,那么,情怀就是让这份火焰不灭的燃料。房老师多年来对教育的热爱,都化作对每个一位听众无私的分享。对于学生,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位老师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也是对这方讲台的敬畏。就像老师讲到,他遇到的好老师,改变了他的一生,那我们站在讲台上,也要让自己向好老师的方向前进。这不仅是动力,更是一种使命。
第十九次
随着课程剖析的一步步深入,从最初关注课程标题,到目前关注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等,我们的思维也在不断的转变着。今天有三方面收获:
一是明确对象,才能设立培训主题。作“自嗨型”老师是培训的大忌,切记、切记。明确了对象,我们的课程主题设立的才会有意义。
二是清晰目标,才能找准培训方向。路再远,只要目标没错,也不会迷茫。课程也是这样,清晰的目标,让内容更聚焦,不散、不乱。
三是找准问题,才能锚定培训核心。培训就是解决学员问题的,然而学员的问题并没有搞清楚,课程是不会有效果的,甚至适得其反。
第二十次
这一次,我能够明显感觉到对课程分析和理解更深入了,思维逻辑也更清晰了,角度不同,效果不同。在一次次推倒重来的过程中,慢慢让自己的思维越来越“讲师化”。 老师跟我们看似闲聊的过往经历,我觉得价值太高了,不仅让我们能够体会设计课程的思维,这就是一个个真实情境的描述,最后扣到要表达的中心——遇到问题不可怕,解决问题最重要。这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如何想事?如何做事?为什么这做?沟通是这样,工作态度也一样,我要干啥?目标是啥?我能做啥?就像老师说得那句精典名言一样“不是领导不支持我,而是我的沟通没有获得领导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