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溯源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
一、关于“知”思考
1、自我认知,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将走向何方?确定了你的身份和人生定位.
自我认知是动态进化的过程,它受到个人成长经历、所受教育、成长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内在价值观、人生信念的影响,以及内在元程序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你是积极行动型还是深思熟虑型?你是内部参考型还是外部参考型?你是光说不练型还是言行一致型?
自我认知取决于自我对话的模式是积极自我对话,还是消极自我对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有自己的盲点误区,自我设限,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作茧自缚,导致习得性无助。
自我认知受思维视角、视野、见识所限,有的人可能是坐井观天,井底之蛙,鼠目寸光,孤陋寡闻,见识短浅;有的人如老鹰空中俯瞰全景,又能精准俯冲捕捉到食物。
认知升级扩容,带来行为改变。自内而外的带来蜕变。
2、知:无知与未知
无知者无畏,出生牛犊不怕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人最大的悲哀是愚昧无知,自以为是,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我膨胀,孤芳自赏,看不到自己的差距或盲点。“知道自己不知道”,清醒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所长及限制。能够扬长避短或是扬长补短,缺啥补啥;“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所为有所不为,“发现所长,发挥所长,发展所长”;“不知道自己知道”,或是潜能或天赋,或是大师空杯心态。
未知代表着无常,充满不确定性,既有威胁,也有机遇,既是挑战,又是机会。走出舒适区,进入未知区,拓展舒适区,未知蕴藏着无限可能,带上你的好奇心,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3、知:先知与真知
先知是智慧的化身,是未卜先知,先知先觉,“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拥有前瞻力,高瞻远瞩看得远,与时俱进,洞烛机先,下棋博弈始终比对手多看一步,领先一步,胜人一筹。
真知灼见,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闻慧到思慧,最终修慧,带有批判式思维,不盲从盲信,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善于总结复盘,举一反三,试错纠偏,探索实践。
二、关于“行”思考
1、“行动力“:通常而言就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易行难,行胜于言,听其言,观其行,知道做到,想得到,做得来,言行一致。
2、“行为方式”:行为方式与自我身份认知匹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名副其实,诚信守诺,言必行,行必果。
3、“行为习惯“:好习惯源自自律力,习惯成自然,习惯决定命运,改变命运从改变恶习开始,重复旧行为,只能得到旧结果,重蹈覆辙,改弦易辙,比如减肥唯有改变饮食作息方式,养成管住嘴迈开腿的好习惯。
三、关于“知”与“行”如何“合一”?
1、最大的鸿沟是从知道到做到,最难的是迈出行动第一步。驱动力不足让你止步不前,阻力来自内在干扰或外在条件不具备,内在干扰源自犹疑不决,信心不足,加大恐惧或减少痛苦,有时外在避害驱动力比趋利驱动力更强大,无论多少次想要戒烟或减肥都以失败告终,医生的恐惧警告法让你悬崖勒马,痛改前非。
2、知与行的匹配度,行动强化认知,认知决定行动。只有行动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胜任力”,避免想得到,做不来,心有余而力不足,眼高手低,知易行难,看花容易绣花难。刻意练习,熟能生巧,拥有了胜任力会助推行动力。
3、知行合一:策划者和执行者、监督者三者合一,反其道而行之,行动有助于验证认知干中学,行动派;谋定而后动,还是先行动再思考,先干起来再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知行力=思考力+行动力+胜任力+自控力。
4、蜕变知行合一三部曲:从“自我认知失调”,到“迷茫纠结中前行”,最终实现“自我认知升级扩容”。
5、智慧知行合一三部曲:从学习“知道“,到实践”做到”,最终通过总结复盘,反思内省,实现“得道”。
6、培训知行合一三部曲:知识学到了多少,“消化”吸收了多少?学以致用,所学“转化”了多少?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所知“转化”为“行动”;将所学知识转化技能后“内化”了多少?熟能生巧,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内化成自己的“肌肉记忆”。
“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是“合一”逻辑三层次。道法自然,身心和谐,此乃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