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了《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之后感触颇深的一段话是:随着“以学为本”“深度学习”等教育理念的传播、普及,教案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出现了“导学案”“讲学稿”等,即教案要更多地从帮助学生“自主地学”的立场进行重构。故而,教师要比以往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要更多地认知、研究学习的过程;还要以“学习者”的角色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思想情感等。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案要高质量,要在备课上下死功夫。思考我这两年的工作经历,第一年生课头,备课时超认真,第二年熟课头,备课时就散漫了许多。虽然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比起第一年瑕疵会少许多,但在态度上确实退步了,即进入了职业倦怠期,这也跟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实际上,作为教师,不管是生课头,还是熟课头,都应该拿出最佳的状态,拿出最高的工作热情,去对待每一节课,尤其是在备课上。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名师于漪在总结自己成长经验时提出了“一课三备”:
1.动员和检验自己的脑力,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经验及价值观来备课、写教案,即独立备课。
2.参考辅助资料,如名师的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等,在对比中完善教案,提升自己。
3.通过课堂实践检验自己备课的质量,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拉长短板。文字很专业,我把它简单总结成“自己研读课本备课-参考优秀教案等完善备课-课后反思,补充不足,再次完善教案”这三步(仅个人意见)以上都说明备课的重要性,但备课时千万不要忘了备学生(学情)。上课,尤其是公开课,我们很多老师会把重点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的引导语、板书、课件的精彩等上面,也会提到学生的积极配合,但学生的学习情况你真的了解、掌握吗?你其他东西设计得再好,没有人配合你,效果还是零。
所以我认为备课关键要备学生,要准确把握所属学段孩子的真实学习能力,认真阅读教材,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备学生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上课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实际情况,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真正吃透学生,深入分析学生的基础,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会知识,还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考虑如何设计练习题,不仅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还要有层次性,能够照顾到全班学生。尤其重要的是还要想到这节课那些同学学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好在课上作重点地辅导、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把课上好,上实,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全班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