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烟尘,辽阔的黄土地。
沙丘上坐着一对夫妻。包裹着黄色头巾的女子露出怯怯、迷茫的眼神,男子满脸沧桑,神情平和淡然。他俩相互依靠着,在扬起的风尘里啃着手里的馍馍……
男子叫有铁,排行第四,人称老四。给自家三哥打了半辈子工仍是穷困单身一人。女人名贵英,自小得病残疾行走不便常常小便失禁,到了婚嫁年龄,由人介绍给了老四。两个被家人嫌弃的可怜人走在一起成了家。床头的大红喜字便是见证。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借住在他人遗弃的老屋,却又因拆迁一再搬离。最终有铁凭着一己之力为贵英盖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
风雨中两人相互搀扶,从邻居借来鸡蛋化小鸡,春天借来麦粒播下种子,辛勤耕种,秋天收获。有铁细心照料贵英,出门干活为她准备好一天的馍馍,想起贵英的病疾为避免尴尬倾囊所尽为其买下大衣,坐在麦草垛下把麦粒种在贵英的手上:“我在你手上种了花花,你走到哪里都不会丢了”,屋顶上乘凉时用裤腰带系上贵英防止她掉下去……身有残疾的贵英尽力克服身体的困难,帮老四烧水、做饭、拉车,抱着暖水瓶立在村口的路上等候回家的有铁,直至落水身亡……
从寒冷的冬天初相见,到秋天的苞谷成熟,金黄的麦浪铺满黄土地,两个苦命的人儿在平凡日子里相濡以沫,渐渐靠拢,走进彼此的心,融进彼此的灵,爱进了彼此的骨髓。当有铁得知贵英溺水跳入水中挣扎的镜头出现眼前,随着影片缓缓积聚的哀情终于奔涌而出,泪水顺着脸峡滑落……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有铁没有读过这样的诗词,也没有发过如此的疑问。他只是生命里有一种直感,没有贵英的日子他一个人活不下去了,他再也回不到从前一个人的生活了。他送走了贵英后,默默地把地里的苞谷都收了,把鸡蛋都买了,把换来的钱还给了借麦粒种子的人。还剩下两千多元钱,原本他说等挣了钱带贵英去城里看病的。如今贵英不在了,这些钱对他而言也失去了意义。于是,有铁用一瓶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平静中吃了最后一口鸡蛋,手里紧紧捏着贵英送给他的草编小毛驴,闭上了双眼……
看完影片,久久不能从那份伤情里走出来。静默的时光里,不断返回漫天尘烟的黄土地,回顾有铁与贵英从冬天走到秋天的短暂四季。影片给了我太多的启示。
关于生命的本质再思考。我们来自尘土,必归于尘土。生命在这来去之间的一遭究竟为何而存在?影片的四季寓意了生命的一个轮回。每个人都是只在人世间走一遭即离去。有铁如果没有和贵英成家,一直一个人生活,孤独终老,可能会有更长的物理生命。那样的生命与经历了贵英相亲相爱相守的生命有何不同?有铁与贵英用爱“驯养”了彼此,在彼此的生命里相互见证了生命存在的价值,拥有了丰富的精神生命体验。对有铁和贵英而言他们经由彼此的爱活出了爱的生命是较之从前一个人生命的最大不同。是否有一种爱到极致终将难以分离直至生死相许?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文学作品里的爱其实是以生活中爱为前提存在的。我们经由爱人而爱己。在爱中活出生命活出爱。由此,我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即爱。相信爱,活出爱,播种爱。
关于平凡的浪漫再认识。影片的导演李睿珺妥妥一个文艺青年。他用艺术的手法浪漫了平凡的人生时光,给了观众一个个“素年锦时”的感观。温暖灯光下有铁和贵英满怀希望的眼神期待鸡蛋孵化出小鸡,满屋灯光晃荡仿如人生的灿烂千阳点亮两个平凡人的生活希望。湍流的河水间,有铁爱怜地为贵英搓背;夏夜的屋顶,有铁和贵英并排躺在荫凉的树荫里,担心贵英掉下去,把她绑在自己的裤腰带,演绎出“公不离婆,称不离砣”的人间浪漫。这些平素日子里的点滴生活朴实地铺陈在电影里,显得那么自然,又那么唯美,打破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人间旧律。一切唯因有爱。真正的浪漫不需处心积虑去营造,只要真心真诚真挚地爱,平凡日子就能熠熠生辉浪漫满屋。有影评说此片反映了“贫穷流向了更贫穷,爱流向了不缺爱的人”
对此我的看法是相对于物质的匮乏而言有铁和贵英在精神上是富足的,他们把全部的爱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对方。这即是生活最好的浪漫。有爱自然有浪漫。
关于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再思考。直到看完电影后在网上查阅和电影相关的一些信息时我才知道,影片的男主有铁居然是由一位普通的农民武仁林扮演,纯素人一个。整部影片中,除了女主是由知名演员海清扮演之外,其余全部是群众演员。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感觉男主的表演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还推测他一定会随着影片的播出而成为网红演员。不曾想他原来是本色出演。相对武仁林而言,海青还能看到一些表演的痕迹。由此可见,真实的生活本身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他几乎颠破了一个“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定论。生活本身即艺术。我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用人之大胆,用意之深厚。他让我认识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值得去叙述、去记忆去表达的艺术。
一部好电影,它的内容是经得起掂量的真实,它的结构是立体多维的,它的视野是开阔的,它的内涵是深刻的。《隐入尘烟》都具备了这些要素。影片处处有用意,折射世态人情,用一对贫苦夫妇在薄凉的人世间依然用爱温暖彼此的极简生活哲学,道出了这个物质主义至上的时代,人们内在精神的缺失,唯有爱才是最好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