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6.17芒种十三日//花发状元红慢·高考语文一卷作文之苦难时代的灵魂表达//芒种·夏景·夏意(十三)

      题记:铅云压境,墨迹濡襟,淬火文章,铁骨沉吟。笔底风雷,撕裂暗夜,纸间血泪,铸孤峰岑。千钧一字,悲欢意重,万劫寸心,光暗厚深。莫道书生,唯有意气,残灯照胆,亦见精金。 

花发状元红慢·高考语文一卷作文之苦难时代的灵魂表达

      说明:2025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作文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

      假如我是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士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观此作文题目,余感慨系之,试填《花发状元红慢》以抒怀。

花发状元红慢·高考语文一卷作文之苦难时代的灵魂表达

      沉吟未语,欲唱还休,奈心绪翻卷。  如潮涌乱。纵开口,恐负平生双眼。小鸟嘶哑声,犹带故园烽烟遍。更谁怜,穆旦诗中血,渴盼温暖。 

      莫道书生无用,笔底风雷,可惊霄汉。墨泪同倾,意缱绻。世间恨、怅惘哀怨。纵文章锦绣,堪抵得苍生呼唤。 待何时,一曲振海疆,天地清晏。   

当"发声"成为命题:2025年高考作文的精神叩问

      案头摊开2025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的作文题,三则材料像三枚深浅不一的音符,在纸页上轻轻震颤。老舍笔下鼓书艺人"开不了口"的哽咽,艾青诗中鸟儿"嘶哑的喉咙"的执着,穆旦笔下"带血的手"的热烈拥抱——这些来自不同时代的文学意象,突然在考场上交汇成一声共振的叩问:当我们想要"歌唱"时,究竟在歌唱什么?又为何而歌唱?

      这道题最动人的,是它跳出了高考作文常见的"宏大叙事"窠臼,转而聚焦于"发声"这个最本真的精神动作。老舍的《鼓书艺人》写的是旧时代艺人在战火中颠沛的生存困境,"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的细节,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则是战火中的诗人以鸟自喻,用"嘶哑"的喉咙对抗苦难,将个人悲欢熔铸进民族命运;穆旦的《赞美》更直接,"带血的手"的意象撕开了温柔的伪装,让"歌唱"变成了带痛感的生命仪式。三则材料共同勾勒出一个精神谱系:真正的"歌唱"从不是风花雪月的点缀,而是困境中的突围,是伤痕里的光芒,是个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印记。

      命题人显然深谙"以文化人"的智慧。三则材料均出自现代文学经典,老舍的京味、艾青的炽烈、穆旦的沉郁,本身就是不同风格的文学范本。更重要的是,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发声"的意义。当学生面对"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的留白时,会自然联想到生活中那些"说不出口"的时刻——或许是目睹社会不公时的沉默,是面对亲人病痛时的无措,是理想与现实撕裂时的迷茫。而艾青与穆旦的诗句,则提供了"破局"的参照:前者告诉我们,"嘶哑"不是缺陷,而是真诚的勋章;后者启示我们,"带血的手"不是脆弱,而是力量的证明。这种从"不能言"到"我要言"的精神跃升,恰是作文题最珍贵的思维引导。

    从写作角度看,这道题给学生预留了广阔的表达空间。有人可能从"发声的勇气"切入,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突破困境的故事:比如留守儿童在日记本上写下对父母的思念,最终在课堂上勇敢朗读;或是年轻医生在疫情初期面对未知病毒时,坚持记录诊疗日志。也有人可能从"发声的内容"展开,探讨不同时代的"歌唱"有何异同:老舍笔下的艺人唱的是传统技艺的消逝,艾青唱的是土地的苦难与希望,穆旦唱的是民族的觉醒,而今天的我们或许在唱科技与人性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有人可能从"发声的形式"切入,对比书面文字、口头表达、艺术创作等不同方式,思考在信息爆炸时代,什么才是最有力量的"歌唱"。

      但这道题的深层价值,远不止于写作技巧的训练。它在提醒我们: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会思考的发声者"。当学生写下"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拥抱"时,他们不仅在模仿穆旦的诗句,更在理解什么是"个体与时代的联结";当他们分析老舍笔下艺人的沉默时,他们不仅在解读文本,更在思考"沉默与发声"的辩证关系。这种思考,本质上是对"人为何存在""言说的意义何在"等哲学命题的触及,而这正是语文作为"人的教育"的核心所在。

      当然,命题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三则材料的时代跨度较大(从抗战时期到当代),学生可能需要一定的文学常识储备才能准确把握内在关联;"歌唱"的意象虽然鲜明,但"开不了口"与"嘶哑""带血"的情感梯度稍显跳跃,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为贴标签而写"的误区。但整体而言,这道题以文学经典为锚点,以"发声"为切口,成功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深度的写作场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找到共鸣。

      合上试卷,忽然想起这几年带学生读《平凡的世界》时的场景。有个男生在笔记里写:"孙少平在煤矿井下摸黑吃饭时,啃着黑馍也会哼两句信天游。"我当时批注:"真正的歌唱,从不在华丽的舞台,而在苦难的褶皱里。"此刻再看这道作文题,忽然明白:命题人或许想告诉我们,高考作文从不是"模板化的表演",而是"真实心灵的发声"。当学生学会用文字触摸生活的温度,用思考回应时代的叩问,那些曾经"开不了口"的瞬间,终将化作最动人的歌唱。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语文教育。

                2025.06.1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