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念华——台湾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系教授及系主任,国际傅尔布莱特学术交流基金会资深学者,日本立命馆大学访问教授,美国ABE认证之心理剧导演与训练师。她的观点是教导的事情留给老师做,我们父母先学会跟孩子玩;怎样适度地管教,而不是操控孩子?
♣创造性越高,心理发展越健康
透过玩,透过互动,可以让孩子的创造性可以越来越多。当一个孩子的创造性越高的时候,他其实心理发展就越健康,他就不会固着在某一个点。
当一个人固着在一个点的时候,他常常就会让自己有困扰。我们希望孩子可以更流动、更有创造性、更有自发性,那他的生活就会更丰富更多元。
♣容许孩子选择自己的路
你一定要记住,就是做你最想做的,只要你觉得快乐,那就会成为你一生的事业。你喜欢做什么,那你要学会为自己负责。
当我你觉得不喜欢时,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先离开,要先离开这个不喜欢,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比较喜欢的东西。人生可以做到一个你享受的行业,那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父母要容许孩子可以转换,容许他可以改变跑道。所以从小教孩子会说 No 的能力,很重要。但是孩子说 No 以后,我们要继续帮助他:你说了 No 以后,你有没有想过你要什么?我们不能只给他一个选择,我们也应该要打开另外一扇窗。
♣帮助孩子发掘自身价值
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孩子,这对很多孩子很不公平。每个孩子的特质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可能艺术性很强,他就不一定能在学业成就上表现得那么好,有的孩子空间概念很好,可能逻辑思维就没法那么强。
在我们的社会里,如果所有人都只会读书,那这个社会好可怕。这个社会就会少掉比如摄影师、艺术家,会剪接、会音乐的各种各样的人才。
世界上很多杰出的人,比如比尔·盖茨、或者是乔布斯,当他们在念大学时被退学,或者是他没有办法继续念书时,我相信他父母一定很焦虑。可他们后来成功了,他们的故事被赞扬。
如果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孩子,他跟社会的标准不一样,可是我们容许他、欣赏他、肯定他,我们愿意他把跟这个社会价值不一样的部分展露出来的时候,这个孩子的潜能就会被发挥,那我们在世界上就会有很多乔布斯跟比尔·盖茨。
♣接纳 欣赏 发现 鼓励
骨感的现实面前 ,父母能做些什么?
第一步,看见和欣赏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这个世界所有人都不接纳他,至少你作为父母也应该要接纳他,因为你是带他来这世界的人。
你没有办法立刻改变这个世界的氛围的时候,至少第一步,作为父母,我们要有能力,我们也要愿意去看见跟欣赏自己的孩子,你决定了这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你就被赋予了这样的责任。
第二步,鼓励和接纳孩子。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看到:“你在这个部分的能力确实没有别人好,但我可以看到你更适合做什么,更适合学习什么。”帮助孩子分辨出来,我最擅长的是什么,那我的立基点可以在这个地方,可以多琢磨,然后我也可以在这里多发挥。可能真的不是我的强项,我也必须要承认。同时,我可以接受我不擅长的,我也可以欣赏别人比我好。这样才是一个健康的自己。
教育孩子不是把他放在一个保温箱里,我们应该让他们有机会可以跟这个真实的社会接触。在接触的历程中,他如何看到自己,然后如何自处,这个自处的里面,他可以看到自己的价值,他同时也可以看到别人的价值,这样才会公平。
♣学会跟他玩,不要急于评价
我们可以让自己回到童年世界跟孩子一起互动,其实不需要什么技巧,就是同在。可是父母比较辛苦的部分是——失去了玩乐的能力,我们连玩乐都要学习。他们只会说:“你这样不行,你应该怎么样……”,这就很可惜。在玩乐的过程中,人们的智慧,人们的创造性就会在里面发生了。
因为创造性就是从生活中萃取出来的,所以你注意去看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他很欢乐,那就是代表他融入其中。在那个过程中,我们先不要这么着急给评价和教导。教导的事情留给老师做,我们父母先学会跟孩子玩。父母这个角色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只有你可以帮助你的孩子。
如果这个孩子喜欢这些我们再去帮助他,拓展他这方面的能力,再通过专业的人协助他,给他一些技能的教导。
父母要做选择的话,稍微慎选一下,一开始不要那么在乎成品,等孩子经历了一段时间,如果他真的很喜欢也很投入,你真的想让他往这个方面的技巧发展的时候,我们再开始做技能训练,但这个东西不要太早,先让他喜欢。
♣观察 倾听 不急于论断
如果父母很期待孩子改变,那就自己先跨越一步,从今天开始,做出一点改变,就会为孩子带来很大的不一样,但通常父母都期待孩子先改变。父母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尝试理解孩子,我们才有可能发展出更多可能性和策略。
我们需要第一个先知道,我的孩子是怎么了,我的孩子的特质是什么……当你知道了这些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孩子,把自己认为的“正确”的标准往孩子身上套。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而且他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情境也不一样,所以如果就用我们所想的方式来告诉孩子,说不定我们是局限了他的可能性。
小心孩子长成你所担心的样子,最可怕的是,如果你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孩子真的就会长成你所形容的样子。生命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可以按照你所要的方式去把一个孩子形塑出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是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留意孩子给我们的回馈
父母对孩子总是满满的期待,可你有听过孩子对你的期待吗?孩子不会独自长成现在的样子,呈现出当下的状态,一定是在家庭的成长环境中,跟教养人长期互动的过程中慢慢形塑出来的结果。
父母可以去听听孩子的反馈,什么对他是最重要的。如果得到了孩子的回馈,父母也意识到要做一点调整或改变,那就真的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跟过去不一样的事情,适度的管教,而不是全然地操控孩子。
♣最好的自己=最合适的定位
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的价值是什么,规准是什么,或者是人们对他的期待是什么。但是知道了以后,他是不是真的要符合这样的一个规准,成为那样的样貌,这反而是孩子他需要开始重新去思考的。
如果当你不是这样的时候,很可能你会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别人会怎么形容你;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你持续不断地听到别人负面的评价,你可能会很辛苦。但仍然要孩子知道,这个社会真实的样子,就会比较明白:原来我的父母跟外在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但是外在的世界仍然会影响到我。
我们也不可能让他成为传统的孩子,因为世界一直在转换,一直在改变,那他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如果他只是依循着所有人告诉他的去做,譬如说老师说的,爸爸、妈妈说的,很可能他长大了以后在这个社会的生存都会有困难。
所以我们不应该是全然盲目地走到这里或是那里, 而是要一直寻找:孩子站在这个竖线的哪一点,对他来讲比较合适。在成长的历程中可以付上比较少的代价,又比较能够展露自己,那个点才是好的。
♣创造性需要冒险精神
人人都在讲创造性,怎么才能让一个人有创造性?一个有创造力孩子如果过度地被规范,过度地被压抑,他的创造性大概很难出来。通常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在成长环境中会不断地被鼓励,不断地被刺激,才会不断地有创意,而且这个创意的有时候需要一点冒险性。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允许,这个孩子肯定不敢冒险,因为遵循是最容易的,而冒险可能会付出代价,所以我们怎么去提供这些环境给孩子,就会帮助他发挥出创造性。如果孩子过度地追求完美,那他的创造性也会被打折,所以有时候不完美也没有关系,孩子就会勇于冒险,他的创造性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