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家校共育 |【山海慧育·家长微课堂】青岛二中“赋能家庭教育 共书教子心得”智慧分享——做那盏“难而正确”的灯:我的十六年育儿路


如果说

你是海上的烟火

我是浪花的泡沫

某一刻

你的光照亮了我

如果说

你是遥远的星河

耀眼得让人想哭

我是追逐着你的眼眸

总在孤单时候眺望夜空

我可以跟在你身后

像影子追着光梦游

我可以等在这路口

不管你会不会经过

每当我为你抬起头

连眼泪都觉得自由

有的爱像阳光倾落

边拥有边失去着

如果说

你是夏夜的萤火

孩子们为你唱歌

那么我

是想要画你的手

你看我

多么渺小一个我

因为你有梦可做

也许你不会为我停留

那就让我站在你的背后

我可以跟在你身后

像影子追着光梦游

我可以等在这路口

不管你会不会经过

每当我为你抬起头

连眼泪都觉得自由

有的爱像大雨滂沱

却依然相信彩虹

青岛二中

2025年11月6日 21:31

山东

听全文

家校共育为爱同行

为深入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打造“心育+”融合育人模式,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品质,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青岛二中家庭教育指导青年突击队特别推出“赋能家庭教育 共书教子心得”专栏,邀请家长以笔为媒、以心传情,将那些在家庭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用心浇灌的故事,化作一行行饱含深情与智慧的文字,在纸间绽放。蔚蓝海岸环抱之中,校园宛如一艘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航船,稳稳地徜徉于学海之间。家,则是一座永远照亮归途的灯塔,用无尽的温柔与深情,聆听着孩子心底的声音。此刻,就让我们轻轻掀开这一幅幅温馨而又生动的画卷,聆听那些关于爱的呢喃。

做那盏“难而正确”的灯:我的十六年育儿路青岛的夜,浮山湾畔灯火璀璨。书桌前,儿子正专注地演算着物理题,他的目标是核物理专业。看着他挺拔的背影,我常常会想起这十六年来,我们共同走过的育儿之路——一条始终坚持做“难而正确”事情的道路。回首望去,那些看似“麻烦”的选择,最终都化作了照亮他前行的微光。起点:习惯与好奇心的土壤(学龄前)儿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家就定了规矩:自己的事情学着做。从歪歪扭扭地叠小被子,到一点点收拾自己的玩具角落,再到整理小书桌。过程免不了反复和“鸡飞狗跳”,但我们坚持不代劳。这很“难”,因为比帮他做费时费力得多,但这是培养责任感和独立性的“正确”起点。同时,我们像守护珍宝一样守护他的好奇心。周末的科技馆、海边捡贝壳时的“为什么”、一起看《蓝色星球》时的惊叹、国象棋盘上的黑白厮杀、足球场上的奔跑……我们不求他精通哪一项,只希望他在广泛接触中,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学会思考的乐趣,并懂得基本的规则意识。家庭氛围,则是他安全感的基石。我和爱人即使有分歧,也绝不在孩子面前争执,教育理念高度统一。为了这份“正确”,我们婉拒了老人帮忙辅导学习的提议(除非是真正懂教育的),避免教育上的“反作用力”。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借助简单的儿歌和动画,为他开启了英语启蒙的大门。筑基:目标、边界与习惯的力量(小学)进入小学,“难而正确”的考验升级了。首当其冲的是电子产品管控。我们深知其诱惑和危害,立下铁规:孩子绝不能拥有自己掌控的手机或平板。家里虽有电视、电脑,但使用时间、内容严格限定。这很“难”,尤其在看到别的孩子玩手游时,要顶住他的央求和外界压力,但为了守护他的专注力和身心健康,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底线。绝不能为了家长一时的“省事”而放弃这道防线。其次,是帮助他建立目标感。我们常和他聊青岛的好学校,聊不同的大学和专业,特别是他感兴趣的科学家故事。不是攀比,而是让他看到远方,知道现在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这份对未来的憧憬,是点燃内在驱动力的火种。在学业上,我们更关注“习惯”而非一时的分数。“跟自己比” 是家里的口头禅。我们从不因分数不如别人而责备他,只看他是否比上次有进步,是否尽力了。作业检查,小学低年级我们重点看“准确率”,配合老师打好基础;中高年级则转向关注“完成度”和“效率”,杜绝拖拉。一个雷打不动的原则是:晚上9点半必须睡觉!作业没写完?对不起,到点就停。 这逼着他学会规划时间,也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我们坚决禁止使用软件查作业答案。遇到难题,宁可不做、空着,第二天带着问题去问老师。这样做虽然“难”(看着空题很焦虑),但却是“正确”的——它迫使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加深对错题的记忆。学科类辅导,我们直到三年级才谨慎介入,并且密切观察:如果发现他确实没有某方面的天赋或兴趣,就果断停下,绝不强求,避免厌学。体罚?在我们家仅限于触及“不尊重长辈”和“撒谎”这两条红线,且小学高年级后便不再使用。学习,从来不是体罚的理由。淬炼:共度青春风暴,铺垫未来(初中)初中,尤其是七年级到八年级上学期,是传说中的“青春风暴期”。那段时间,儿子仿佛变了一个人,情绪起伏大,说话有时带刺,甚至有过顶撞。作为父母,内心煎熬可想而知。但我们牢记一点:这是生理心理剧变的正常反应,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难”。我们的“正确”应对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正面硬刚。有时他情绪激动地“输出”,我们就“装聋作哑”,平静地做自己的事。等他这股劲过去了,发现没人接招,自然就慢慢平复了。动手?那是绝对禁止的底线。我们理解他的“有口无心”,用最大的耐心去包容这段“疯狂”。同时,在学业上,基于他学有余力且目标明确(瞄准青岛顶尖高中的重点班),我们开始为自招做准备。遵循学习规律,物理在六年级末/七年级开始系统接触,化学在八年级跟上。目标是在自招前,不仅掌握初中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能触及部分高中内容(特别是物理)。这个过程需要极强的自律和规划,是孩子和家长共同面对的“难”,但为了更高平台的机会,这是值得投入的“正确”。扬帆:放手与托举(高中)去年儿子如愿考入青岛二中,如今已在高二拼搏。那句老话“小学靠家长,初中靠老师,高中靠自己”在我们家得到了印证。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更多的是支持他的独立性,鼓励他自我探索与发展。他选择了挑战性极高的核物理方向,我们虽然不懂,但全力支持他查找资料、联系学长、规划路径。我们深知,高中阶段,尤其是中考后的暑假(初高衔接)至关重要,那是他提前适应高强度学习、建立优势的关键窗口期。我们能做的,是提供安静的环境、必要的资源,以及无条件的信任和情感支持。看着他为了清华梦孜孜不倦地努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