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在教学楼的一角,独自欣赏着自然美,尤其是那开阔澄澈的天空。一个学生走过来,开始跟她聊着读书,慢慢聊到了以前的教育。
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的教育,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生机盎然之时。如今回望过去,那时的最大时代特征,无论是国家还是人们个体生活,都是一个字“苦”,这个苦,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物质的贫乏而起。然而,正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苦难的生活表面,全国人们干劲十足,都铆足劲头,在岁月的洗礼中,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自己微小的幸福人生。在这样的奋斗中,苦则苦矣,但心中都感受到奋斗带来的快乐。物质的贫乏,劳动的艰辛,或许正因为人人唯念物力维艰,才有那来之不易的幸福。
而在我记忆中,最难忘的是教育,尤其是劳动的教育。而这一点,也正是当下教育的稀缺资源。先说说当下的劳动教育,在学校,这门课程不是没有,而是名副其实地“有”,而且还在课表上着重标识出来。然而,在实际操作上,这个劳动课也确确实实徒有其“名”。小学部,看到的都是在学校花园或绿植地域给各班划出一个地盘,作为劳动范围,仅此而已,这还徒有其表;而在初中,忙于应试,根本没有时间,于是就把所谓的劳动课滑到其他科目上去上,这就是我们真正的劳动课,到了初中,那那个表都不徒了,索性自欺欺人。
然而,这劳动真的可有可无吗?非也,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这是人类生存之基,更是发展之本。更重要的还是塑造与培育人类各种人生与生活的素养与品性必不可少的。当下的教育或是当下的人,之所以如此缺“铁”缺“丐”乃至缺“德”,根本在于缺少了劳动争议人类的本质!
好了,现在来说说,上个世纪的劳动。那个时候,我们不仅有劳动课,还真正是在野外全体参与劳动,要么就是学校的自留地里除草,捉虫子,也可能还有浇水施肥等,当然这些劳动肯定是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是在劳动过程中真正实地指导。更重要的每学期还有“农忙假”,一般是一个星期,也就是在夏秋之交的青黄不接的时候,一面是要赶时间收早稻,一个是要抢时间赶时令种晚稻,那时候,本来家里劳动力就少,于是,学校都要放“农忙假”,无论是多大年龄,都要到水田里或者旱地中,又或者是在家里帮助家人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记忆中,这个时候,我们大一点的孩子都是在水田的抢收早稻时真正地“摸爬滚打”,一个个像是水中的泥鳅似的,全身没一处是干净的,身上,脸上,都是泥巴污水。这是真正的劳动课,课内还是课外,社会实际活动就是名副其实的劳动课,广阔的天地就是劳动者大有作为的场所。
这就就是昔日的劳动,而当下的劳动课呢?没有比较久没有发现,昔日劳动铸就昔日的真劳动者,而今天的“假劳动课”形成时下的懒汉或投机取巧分子。
事实上,人的形成,一切在于劳动,尤其是直立行走这一劳动行为的产生。而平凡的日常之生存劳动创造性劳动,更是人的智慧产生不可或缺的大本营。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一切,现在的学生,之所以,越来越懒惰,越喜欢躺平摆烂,越日益迟钝麻木,根基都在于劳动的缺失。
劳动产生智慧,劳动强身健体,劳动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