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简约派好文共读活动。
哲学上有终极目标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为这三个问题找寻自己的答案。
问题是永恒的,但答案并不唯一,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和去,没有标准答案可言。生命就是一个过程或段落,从这一段历程到下一段历程,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答案也在源源不断地更新,生命成其为永恒。
钟求是的短篇小说《地上的天空》,以处理亡友的书籍为线索,讲述了邮局书友患癌去世前安顿情感、突破生命困宥,最终愉快接受死亡的生命历程。作者通过自述将众人对待已故之人临终和身后事的处理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书籍的归宿和传承也寓示了生命通过另一种方式得以永生。
小说用明暗双线叙事的手法,将读者带进书友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神秘朱一围的出现和情节设定充满抓力。明线是为书籍寻找一个最妥善的安置之处,暗线牵出亡友的一段地下恋情,在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浓墨渲染里让读者深度思考人性的复杂、人生的取舍、生命的归宿。
故事之起:朱一围遗孀筱蓓委托吕默处理藏书。
承:吕默发布消息寻找同名人赠书,第三者陈宛购书后又转赠朱一围儿子的学校。
转:一段地下情浮出水面,陈宛与朱一围的来世婚约不知所踪。
合:单方面消逝的婚约成为悬疑,一个没有出口的移动的秘密。
一、平淡日子里的精神寄托
吕默我在图书馆工作,邮局工作的朱一围不喜欢集邮,却喜欢收集作家的签名书。因书结缘,我和一围有了交集,成为他为数不多的好友。
小说里刻画的朱一围是二分之一认真又二分之一古板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和我一样,属于“撤退人士”。他的胆怯收缩以及不喜喧哗、不胜酒力,决定了他和我走得更近,也为他后来邂逅布艺者陈宛私下交往、为来世私定终身打下伏笔。
在朱一围爱书藏书的平凡日子里,他因书结缘,静静收获了难得的友情。他对签名书的执着和较真超越了许多人,也让我后来对他的藏书处理更加认真负责。
通过对一围书房的描写,可以想象一个活络不足、古板有余的人,在面对一墙书架的有作者亲笔签名的藏书时流露出神采奕奕的精气神来。这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在一个被诗书充斥凡尘岁月的静谧空间,他的时光是美好的,他的世界是富足的,他的精神也完全有依托。
他如此平凡,在儿子眼里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出彩的人。在他有生之年不能为上中学的儿子争得面子。但是,用这些可贵的藏书,也许能为儿子赢得一些赞许。这是红颜知己陈宛后来为他完成的心愿。这也足以说明,他有自己的精神高地。
二、生命脆弱里的情感依托
人生实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要面临各种困难。
如果说同性之间真诚的友情是平淡日子里的调味剂,那么异性之间一见倾心的微妙感情则是生命中的馈赠。因为与妻儿的志趣不同,朱一围又因书结缘意外收获了一段恋情。虽然这种感情游走在道德的边缘,见不得光,但却是他生命尽头的最后希冀与心愿。
有些情感来得并不是时候,或者说情感的出走背离了正常的轨道,却能让平淡的生活不再寡淡,简单的人生变得复杂。当生命到了尽头,这份情感不能在今生得以正名时,只能通过来世续缘成为自然而朴实的愿望。这是死别的挽歌,是自欺还是幻想,只有临事的人才能真切体会。
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生活,但将死之人的朱一围却完全将这份感情付诸行动,今生不及就期盼来生,这个世界不行那就到另一个世界。生命也许脆弱,但生命也能轮回,他将自己的情感付诸一个婚约。这样的异想天开就像在更广袤无垠的天空里遨游,无疑是自由而快乐的。
但是,执着较真如他,醒悟放下又如他,他留下两句遗言:对书上的文字,一双眼睛就是一次公证。在对不起上面贴上邮票,从那边寄给这边的你。一是对自己情感和誓言的交代;二是认识到一纸婚约对今世陈宛的束缚,那边和这边阴阳两隔,又怎能缔结姻缘呢?
三、极乐世界里的生命超脱
小说里多次出现的一本书《第七天》,给人以一种宿命感。死亡后的第七天,就是我们常说的“头七”。据说人在死后被阎罗王派来的鬼差押着踏上黄泉路前往地府复命,途中要过奈何桥、喝孟婆汤,忘却今世的记忆,渡七道关卡,经历七七四十九天到极乐世界,然后轮回,重新投胎转世。
在通往彼岸世界的头七,是亡灵还魂返家作最后的道别,家人祭祀有助于亡灵顺利升天。于是,《第七天》为一围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了生与死的归宿,也因此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在下咽癌得不到救治的痛苦绝望里,一围对自己生命的自我疗愈,并最终得以解脱。
临终的人看透了生命,戴着诗人一样的智慧光环,超脱尘世。有一种动静,叫太阳的声音。真正无限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蓝天上的白云结了冰。那是水中的倒影!而太阳的声音就是冰被融化的声音。白云可以从天上到地上,人也可以从地上到天上。水池映照了天空,天空也是个大水池。换个说法,生变成死,死即是生。
正因为读了大量的书,尤其看到《第七天》,朱一围最终完成自我救赎,否则只能在绝症的悲哀里凄怆离世。与其在孤独黑暗里寻不到曙光,不如在精神世界的乌托邦里寻求超脱。
为了脱离现世的苦海,朱一围通过《第七天》,给了自己通向光明的临终关怀。这是否也给那些深陷困苦中的人指点了一种途径:若要摆脱人生八苦的桎梏,自我的精神突围才是最有效的救赎。
文末将一件文化衫作为精神载体,飞向空中,或坠落或飞越,自由随性,以另一种生命的姿态。也是婚约秘密的存在形式,一个移动的秘密,没有例外就没有出口。这就是最好的描述。
结语
钟求是,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鲁迅文学院第三届作家高研班。现任《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小说《地上的天空》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因书结缘的故事很多,但像钟求是写成这样故事里的故事确数罕见。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故事情节铺陈自然,如俄罗斯套娃一般,一层一层逻辑推进,悬念陡增,扣人心弦。
因为书,连接了有趣的灵魂。因为书,文化的天空立住脚跟。天空下的图书馆,承载了地上的精神世界。书是指引,告诉我们:“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