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我,读《打开心智》这本书就够了!

这本书从去年出版到现在,

豆瓣评分8.5,而且一度十分的火爆,估计不少小伙伴都听过,

自己之前也有耳闻,不过,自己读过很多关于心智类的书籍,如《认知觉醒》、《认知驱动》等,想着,这本书怎么也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来,

最近看完后觉得,还是自己太年轻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心智类,成之类书籍中最为系统全面,深入浅出,并且实操性很强的书,非常适合大众阅读,绝对是改变自我的不二法宝。

这里,先给大家分享一些书中的精华和自我感悟,感兴趣的可以进一步阅读原书。

1)快乐也许是分三六九等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快乐没有优劣之分,读书的快乐,并没有比玩游戏高级多少,甚至还不如玩游戏,

确实如此,从体验上来说,确实没有,但是从精神健康和长久快乐上来说,也许是有分级的,

罗翔老师曾说过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读小黄书快乐,听相声也是快乐,读莎士比亚也是快乐,但是三者是不同的,

最大的区别在于,读懂莎士比亚,也许能带给你一生的精神健康与快乐,相声的话也还行,但你不会天天看小黄书,那也不会让你天天快乐,

最基本的快乐分为消费型的快乐与创造型的快乐,

一般而言,创造型的快乐要比消费型稍微高级一些,消费型的快乐往往消费的是对象本身,爽的都是一时,如炸鸡薯条,

而创造型的快乐,更多来自于过程的反馈与费脑,也许开始费力,但是能爽的更久,比如锻炼与写作等,

虽然都需要,但是很多消费型的快乐,往往害处很多。

在我看来,不管是否真的存在等级之分,我们都需要划分一下等级,因为很简单,

如果你认为游戏快乐比读书高级,那你可能就更倾向于游戏,反过来,你认为读书快乐更高级,那么就会倾向于读书,

因为人往往都是有自我优越感的,避免庸俗,就是高尚,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有钱的好像越优雅,因为他们大多都把自己放在了那些稍微高级的快乐上,

如果你把精力都放在了稍微高级的快乐上,相信会给你带来更加长久的快乐。

2)动机和快乐,原来不是一回事

明明有些事情,开始去做的动机很强,但做的过程并不快乐,可还是一直在做,为什么呢?

比如看剧和刷短视频,遇到喜欢的剧和短视频也就罢了,但是,经常遇到不喜欢的剧和短视频,刷的过程并不是快乐,而是空虚与寂寞,

这种上瘾性的行为,带给自己的并不是快乐,甚至是痛苦,内心深处是拒绝的,以前只知道是坏习惯的原因,

现在才知道,这种行为实际上都是高动机和低快乐的行为,

管动机的大脑机制是多巴胺反馈机制,多巴胺是管动机的,多巴胺分泌越多,做一件事的动机越强,

而快乐是另一条机制,是由分享热点导致的,

这样就彻底清楚了,想去做一件事,并不意味着这件事就是快乐的,可能只不过以前有过好的反馈和多巴胺产生,想去做,不等同于带来快乐,懂得这一点,

以后多去做那些强动机强快乐的事,尽量避免那些强动机却低快乐的行为,内心也不再会那么纠结了。

3)懂得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人生,因为缺乏行动力

相信,懂得很多的人,估计比比皆是,

但是其中过不好的,也很多,最主要就是缺乏行动力。

行动力是天生的吗?是性格引起的吗?

很大程度上是确实是这样,

一般来说,行动力强的,往往从小到大都行动力都很强;比较急躁的人往往比慢悠悠的人行动力强,所谓雷厉风行,就是这个意思,

行动力强的人,往往对行动中的反馈很敏感,需要从行动中获取能量,当然也可能缺乏一些延迟满足的能力,

但是,行动本身几乎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行动力差的人,多是满足于想和知道的反馈,但是呢,也是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提升自己的行动力,

很多花里胡哨的方法其实都没啥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一定不要满足于知道一件事,如果只是知道就让你很快乐,那么你就止步于此了,

应该做的是,让自己从行动中得到更多快乐和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大越好,甚至可以急躁一些,有立马做了就要接受反馈的心态,

养成习惯立即去做的习惯,相信你的执行力会越来越强。

以上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这本书其实讲了很多精彩的内容,包括大脑运行的四个基本原理,精神内耗的解决,如何深入思考等,相信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改变。

这里是常青的成长之路,觉得不错的小伙伴,记得点赞关注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