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王崧舟老师的《墨梅》。
王老师说:“统编语文教材承担了一个历史使命,就是四个字:立德树人!当然立德树人要立足于语文,在语文中,以语文的方式来实现。”
就如王崧舟老师的《墨梅》,听课的老师不会觉得是一堂思想品德课,但是却有一种感觉,王老师的课在朝着立德树人的方向迈步,迈出的是坚实坚定的步伐。要说秘诀,用王老师的话说,就是诗格与人格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这样理解诗格与人格的:诗格折射人格,人格影响诗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是诗格与人格的外在准绳。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首诗的创作都是一次非常诗意的修身的过程。正如王冕的《墨梅》、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
在讲到诗中为什么是“淡墨”时,没有直接说原因,而是从王冕多次拒绝入朝为官说起,让学生来理解人们认为的红色的梅,白色的梅,为什么在王冕的笔下是“墨梅”。
在讲到“清气”是,和另外一些故事进行对比,突出王冕的人格。
王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这首诗横向纵向扩展,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这就是语文,这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