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积累。作者通过自己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
作者简介
李笑来:原新东方名师,自称“中国比特币首富”,著名天使投资人,著有《把时间当作朋友》、《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等多本畅销书,现为情非得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致力于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接受这个简单的事实,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时间不可管理。
时间给你带来好的转变,那么时间就是你的朋友,相反,你变得越来越糟,时间就是你的敌人。
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任何任务都最好或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之前完成,即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而且,只要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是否已经开始执行,最后期限都在不断迫近,因为时间永不停歇。
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现实
速成绝无可能: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交换才是硬道理: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完美永不存在: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未知永远存在:我们为了变得“有知”而挣扎;然而,挣扎的结果是我们将面临更多“无知”。我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是我们永远做不到。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恐惧,而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源于我们害怕未知。恐惧是永恒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无所不知。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与时间做朋友:尽管现实总是如此难于接受,坚强的你却应该坦然。以上提到的种种现实,包括“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都既清楚又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
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
管理
估算时间: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及时行动: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直面困难:为什么有些人一直在学习但学习成绩总是提不高呢,他们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或是显得比较努力而已。他们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本质上看,任务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因为重要而困难,又因为困难而重要,所谓效率需要任务完成才能衡量,这样看来,对于回避困难的人来说,任务整体没有完成,所以谈不上效率。
关注步骤: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地应用它,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巨大好处。
并行串行:为提高效率,可养成一个习惯——把要做的事情用纸和笔写下来,把任务落到纸面上,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然后,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
感知时间: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我的话说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记录开销:请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随身携带。贵贱无谓,能用就行。正如理财时第一步是弄清楚自己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一样,感知时间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做了些什么。(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体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试错、观察、阅读、正确地思考。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因果关系
人类的思考离不开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外因会影响内因,内因同样会影响外因,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分析因果关系句式:A不一定是B的理由;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每天有无数的人因为分不清原命题和逆命题而被他人左右。混淆原命题和逆命题,抹杀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广告设计者最常用、最舍不得放弃的手段——因为它很有效,正如之前的统计数字所表明的,至少对70%的人有效!
道理与感悟
道理与感悟:道理是道理,感悟是感悟。“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很多的“感悟”是有局限的,甚至可能是有很大误导性的。
在用案例说明道理时,一定注意案例与结论之间的实际关系。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倾听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在自己状态不佳、心不在焉的时候,“马上停止谈话”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善于沟通的人往往在恰当的时候使用这样的句式:“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大多数人会对自己的记忆力过分高估。这个幻觉来自每时每刻都有一些确实可以记得住的东西,而记不住的东西则恰恰因为没有被记住所以看上去“并不存在”。
交流原则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兴趣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所谓“没兴趣”,往往不过是结果,如果将它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时间白白流逝。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痛苦
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杀人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当一个人身处极大的痛苦之中时,甚至可能完全丧失对外界的感受。
遗忘痛苦: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大脑拥有遗忘痛苦的功能,这对整个人类顺利繁衍具有重大意义。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痛苦时提醒自己:即使我再痛苦,在目前这种状况下,我肯定还不是最痛苦的人。
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几近自动消失,而且在它被我们重新注意之前绝不会回来。
客观地说,我们面临的所有尴尬,肯定有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认为这世界就对自己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其他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
比较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对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来说,幸福和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因为总有人会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英俊潇洒,收入更高、权力更大,地位更尊贵、财富更雄厚。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运气
运气确实存在。但必须清楚:相信运气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爱默生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努力相对于出身和运气,最无足轻重。
当好运气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应该非常开心;而当坏运气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我们也应该平静接受。无论怎样,我们都要继续生活,当然也要继续面对我们不能控制的事物。
人脉
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但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关系”。可如果某人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他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其他人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也就慢慢无疾而终。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自卑
自卑不是缺点。远离自卑:1、停止嘲弄他人;2、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3、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望中的自己”,同时还有一个“感觉中的自己”。最佳状态貌似是: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但很多时候是: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
一个人的外表,即相貌与身材,是其最容易产生感知扭曲的方面。其原因也简单——人与人之间最容易分辨的差别就是外表。
在外表审美的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补偿心理”的影响。例如,胖男人往往更喜欢所谓的骨感美女,瘦女人也常常更容易对体格粗壮的男人产生好感。
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其实有必要选择性地漠视甚至忽略整个社会灌输给我们的观念——很多时候,那不过是“整个社会的扭曲的感觉”而已。
灵感
不要无谓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而肯定是有来历的。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凡事都不过是靠积累。
鼓励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
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地有效率。有些时候,我们会非常有效率,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维持。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把目标设定得太高,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缺乏清楚的认识。
动机是一回事,预期是一回事,而结果往往又是另外一回事。
培养思考能力的表达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因为……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书中好句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导致人们犯下逻辑错误的原因: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一定要想办法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
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 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自己曾经面临和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建议: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首先,权威不一定正确;其次,对正确的权威信息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确;再次,权威可能别有用心;最后,权威可能并不存在。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迷信权威诚然不对,但鄙视一切权威无疑也有偏颇——总是有真正负责任的专家、权威存在。
人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原因:奖励与惩罚。人都喜欢被奖励,讨厌被惩罚。从最浅的层面上看,尽力做能够获得奖励的事情显然是划算的,回避做可能招致惩罚的事情显然是合理的。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说这个建议更有效,是因为它相比前者更为主动,更为长远。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拥有一切,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东西,都要靠努力争取才能获得。
书中提及名词
自利性偏差:对自己的成功往往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而对别人的成功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对失败做个人归因。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判断客观事物,把不好的、错误的原因归于其他人或者外因,这种归因错误也很容易导致偏见和对对方的刻板印象,心理学上常称其为“自利性偏差”。
木桶理论: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侯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鸡尾酒会效应: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音。该效应揭示了人类听觉系统中令人惊奇的能力,即我们可以在噪声中谈话。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表示其敬仰之意。
本书总结
至暗时刻的那四个月里,自卑、颓废、孤独、浮躁充斥着我的生活,甚至影响了周边朋友和亲人的心情。时间就是这样,不管谁的选择或者决定是否理性,无论怎样它都一如既往地流逝。
《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个很好的书名,它不是一本鸡汤书,也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
全书我把它分成三部分:
1、接受现实,做时间的朋友:速成绝无可能,完美并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2、用记录的方式感受时间的存在,记录什么没有限制:可记录花掉的钱、心情日记与反思、时间表、完成任务的计划表等,你会发现记录的威力巨大。
3、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努力并坚持: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时间只与那些努力的人做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吧,你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