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第七次交作业了,在张淑娟老师的《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课堂上。这次的感悟好像比前几次要更加深刻,下面我来详细说说。
①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作答要求:展示一个新知识点,标出处)
答:个体内的认知差异,领域内的自己有逻辑,领域外的自己完全是个傻子。
② 我之前是怎么想的?(作答要求:调出自己的旧知识)
答:完整的个体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应该“一致”。
③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作答要求:找出新旧知识间的不一致,更新自己的认识)
答:不太对,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个体内的认知差异。
④我应该怎样想?(作答要求:展示你能关联到的一切,可解释现象、可关联其他知识、现象、议题、事实等,可比较、可分类、可找因果等)
答:个体虽然是完整的,但是表现会根据情景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在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钱钟书和杨绛夫妇的例子。钱钟书家庭条件优越,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生活过久了,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钱钟书要去英国读书的时候,杨绛实在担心他活不下去,就也跟随了过去。据杨绛回忆道,钱钟书当时什么也不会做,生活上的所有都在杨绛一个人的身上,小到换灯泡,大到穿衣做饭。钱钟书有时甚至分不清左右脚,连筷子也不会拿。钱钟书,不可否认的文学大家,却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很难做到,这不就正是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内外差异的最好例子吗?
第二个例子是福尔摩斯。在华生初见福尔摩斯的时候,福尔摩斯很快就认出华生是个医生,华生很惊诧。在于福尔摩斯的接触过程中,他更是惊叹于福尔摩斯在泥土、辨人、血迹等研究,却对“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公识都不知道。福尔摩斯还这样说“这对于我有什么帮助呢,我不知道这个难道就活不下去了吗,华生,一个人所能记忆的东西是有限的,它需要被用在有用的方面上。现在,你和我说了这个事,我要努力尽快把它忘掉。”确实,福尔摩斯的职业是私家侦探,他对于自己领域内的东西了如指掌,却连所谓的“公识”都不屑于去记忆。这个例子更好的告诉我,要清晰的认识领域内外的知识,根据知识的类别选择性花费精力,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
⑤我怎样才能用上它?(作答要求:反思自己,优化决策,详细展示情景,参考5W2H: who, where, why, what, when, how, how much)
答:既然清楚了个体在不同的领域差异也同样巨大,一点也不比人与人在同一个领域的差距小。那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我便要大胆自信,而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内更应该多听从“大师”的教诲,让不熟悉的领域渐渐变成自己熟悉的领域。
⑥我是怎样用它的?(作答要求:用此知识点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说明哪些是需要保持的,哪些是坚决停止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
答:对于计算机语言,我已经掌握了一门,但是却并不是很常用,但因为自己的专业,以后有可能会经常打交道,甚至还要去学习别的语言。所以,我想根据本身的语言出发,拓展到更多的语言学习中去,更清晰地认识到计算机对于“代码”的处理原理。
⑦我还想怎样用它?(作答要求:设想新的应用情景,为实际应用做准备)
答:从刚开始接触英语开始,我们做的都是“书面英语”,很少开口过,到了大学,老师开始要求开口说英语,以后也更要用到,在这块自己几乎是陌生的领域里,每一步走都感觉很艰难。我很清楚,要想说的一口流利的英语最基础的就是要多开口说,但总是羞于开口。前几天横下心直接把手机的系统语言改成英语,当自己不得不去面对英语,和它打交道的时候,开口说它似乎已经不是那么一件难事了。现在,对于开口我已经基本没有恐惧感(虽然还是很容易说错)。当我在平常生活中和别人说英语应该会更加自信,英语口语也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