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发现原来大脑早已深陷其中

几年前,“信息茧房”还算是一个小众新词,随着推荐算法的不断发展,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信息茧房早已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几年前,我还是一名汉服爱好者,喜欢逛书店,也关注了一些讲读书写作的公众号,和汉服品牌的官方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了解博物馆,搜索博物馆相关词条的次数增加了,查看汉服内容的次数渐渐变少了。

于是,经过了若干次迭代,社交平台十分“贴心”地帮我筛选掉了不常看的媒体账号,为我做了用户画像打上标签,从之前感兴趣内容和其他内容的五五开,到现在几乎看不到任何平台认为你不感兴趣的内容了!

在掌上屏幕的有限空间内,推荐算法非常成功地替代了人脑主动筛选信息这一低效繁琐的努力,于是大脑可以心安理得地变“懒”了,用社交媒体的行话说,这叫做“号养成了”

由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有着差异化的喜好,所以推荐算法的出现让每个小众垂直兴趣领域也能被看得见,我们有机会结识天涯海角兴趣相投的朋友,分享知识观点和看法

然而正是这张编织得天衣无缝的大网,给我们一种世界都在媒体中,眼前所见就是全世界的错觉,如果主动或被动地,长期“泡”在这种单一的媒体里,每天听到的都是同一类声音,长此以往便笃信这就是真理,不再相信和接受任何不同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会加速割裂和放大极端

于是很多人对网上遥远另一端感兴趣的人和事的关心,甚至超越了身边的亲人朋友,现实生活中能够引发共鸣的公共话题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指向特定话题和热搜的虚拟链接

所以面对推荐算法送到嘴边的美味诱惑,想要夺回大脑的信息筛选能力和选择权,在当下的媒体平台环境中,还是一件极其困难和反人性的事情。随机无差别推送风景、新闻、动物、科学、人文、生活等等话题与栏目的算法已经成为了历史,同质化的信息流无法持续带给大脑新鲜感,于是为了那一点被严格框定范围下的随机性所带来的乐趣,大脑只能不断向我们发出最简单的指令:刷新!刷新!再刷新!

如何才能对抗大脑的这种惰性?我想不出一个答案,完全关闭信息接收并不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途径,平台设置个性化推送的取消选项也许能够提供一些帮助,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放下手机,多尝试和接触一些不同的信息获取渠道(读,听,看,实地考察),多让大脑做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而不是单纯的躺平,成为算法的奴隶,这才是保持清醒头脑的最好办法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