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和小伙伴们玩的时候,五岁的丽丽用芭比娃娃打了三岁半的萃萃,丽丽的母亲走过来干预,因为萃萃太小了,还不能用很流利的表达来阻止这种攻击行为。
妈妈“丽丽,马上停止。(妈妈轻轻拿走芭比娃娃。)我知道你很生气,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打人,我们要靠说话来解决问题。是什么让你生气呢?”
丽丽:“她抢走了我的娃娃——我想要!”(丽丽继续推搡着萃萃。)
妈妈:“我们不可以打人。让我们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萃萃,你没事吧?我很抱歉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很快就回来。”(这时萃萃的妈妈也过来安慰女儿。)
妈妈:(此时和丽丽在另一个房间里):“丽丽,这是怎么回事?你看起来非常生气,你真的非常想要那个娃娃对吗?
丽丽:“我想要娃娃,我喜欢那个芭比娃娃。”
妈妈:“我知道。你最喜欢的娃娃,但是为了这个对小朋友又推又打对吗?”
丽丽:“不对。”
妈妈:“如果下次你需要帮助或者生气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你还会不会萃翠呢?”
丽丽:“不打了,但他不能拿走我最喜欢的芭比娃娃!”
妈妈:“那你告诉妈妈,下次生气的话你会怎么做?”
丽丽:“我不打人了。”
妈妈:“还有呢?”
丽丽:“来找妈妈帮忙。”
妈妈:“那你该怎么说呢?这点也很重要。”
丽丽:“我会说:这是我的娃娃!”
妈妈:“也许你可以说:我正在玩,等我不玩了,就给你玩。”
丽丽:“好的,妈妈。”
妈妈:“记住,生气时候要找大人帮忙,绝不可以打人。如果你再打萃萃的话,她会怎么样?”
丽丽:“她会伤心。”
妈妈:“是的她会伤心,你就不能再和萃萃玩了。你明白吗?告诉我下次生气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丽丽:“告诉大人。”
妈妈:“对了,我相信你会的。我爱你,现在我们去看看萃萃吧!”
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丽丽的妈妈选择了谈话的策略来教育孩子——前提是有充裕的时间。丽丽由此懂得了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暴力手段不是被接受的。然而,让丽丽明白道理不是通过处罚或者痛苦的体验,而且他和妈妈之间的感情也没有受到影响。丽丽的妈妈之所以把女儿带到别处,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失去了控制,但并没有让他单独待着。丽丽的妈妈有理解和关爱的方式对女儿提出了限制,她让丽丽继续和萃萃玩之前,先确保丽丽明白了应该遵守的规矩,并提供了矛盾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