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家长对着干,叛逆期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昨天,我和孩子发生了一场“战争”。
从孩子放寒假以后,外婆就来看他,老人带孩子,自然会宠溺一点。
孩子本来很独立,有基本的自理能力。
可外婆来了以后,就开始“有恃无恐”了,吃饭挑食,卫生也不打扫,走两步就要坐车。
我看不过去,就说了孩子几句,让他不要依赖别人,结果孩子就开始和我对着干,连续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
我也很坚定,不会对孩子服输。
后来,我想了很久,自己到底在和孩子争论什么。
表面上,我是希望孩子可以独立一点,其实我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但是我却被情绪所控制。
我在想:你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父亲,你必须听我的。
孩子可能在想:我们权力对等,我凭什么要听你的。
当家长们觉得孩子不听话,和自己对抗的时候,他们其实不是在吵架,而是在进行一次较量。
父母希望通过生活中的琐事,来获得对孩子的掌控权,从而驱散自己的无力感。
孩子则是对自己的权利有所期待,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权利的对等的。
特别是父母用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就是在给孩子灌输一点:我有权利,你没有。
孩子感受到挫败以后,首先会争取权利,比如撒泼打滚,或者暴力反抗。
就好比我的孩子,想通过不理不睬,来争夺属于自己的领土。
但是孩子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失败后的挫败,会让他们更加愤怒。
在孩子看来,父母不是可以信赖的对象,父母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此时,他们依然想渴望权力对等,渴望拥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我们从孩子的态度上,认为这是孩子的叛逆期,孩子故意这样想引起我们的关注。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觉得孩子总是跟我们对抗的时候,孩子也会想“什么父母总是跟我对抗”。
你觉得孩子到了叛逆期,孩子觉得你到了更年期。
你是在和孩子竞争,还是在教育孩子。
我们总觉得父母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让孩子承认错误是应该的,但是矛盾爆发后,我们总是会忽略争吵的意义,只想胜利。
我们在和孩子吵架的时候,经过会掉入一个陷阱。那就是“逼孩子认输”。
当我们感觉到被孩子的某些行为“逼迫”时,不得不调动防御机制。
身体开始反应强烈,嗓门变大,情绪不稳定,想要一决胜负。
我们被自己的情绪所掌控,把自己降低到了和孩子同一个情感水平,内心越是空虚,越想控制孩子,让孩子就范。
孩子认为父母是为了让自己不开心,他们也会让父母不开心。
很多时候,他们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是他们感受不到。
当一个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有条件的爱时,他们会用叛逆来封锁自己。
权力斗争
或许有人要问了,很多家长认为,必须要坚持立场的时候,就要给孩子设立界限。
比如:
什么时候准时睡觉;
什么时候必须放下手机;
什么时候应该起床。
设定规则是没有错的,但是这些问题一旦涉及到权利,那么父母和孩子就会开始对立,父母觉得孩子不够成熟,孩子觉得父母不可理喻。
曾经接到过一个这样的案例:
一位孩子想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去学校,可是衣服真的有点脏了,妈妈建议她换个新的。
妈妈越是和孩子讲道理,孩子就越和家长对抗。
妈妈讲道理,孩子越是坚持自己嫌弃妈妈什么都管。
坚持了一会儿孩子大声说:“我就是要穿,你管不住我!”
类似这样的情况,或许我们都经历过,如果自己的权威被孩子盖过去,我们会觉得后果十分严重,甚至会质疑孩子的心理是不是有了问题。
其实只是我们被失控感冲昏了头脑。
孩子脏衣服的事情在一个月后又发生了,这次妈妈没有和孩子争吵,而是说:你要穿这件我没有意见,但是我想告诉你,这样别人会注意不到你优秀的地方。
孩子呆住了,回到屋里就开始哭,她告诉妈妈,她觉得自己又丑又笨,只有穿上那套衣服才会自信一点。
原来,妈妈以为孩子的对抗,实际上是孩子有话没说出来。
和我们对着干的孩子, 不是你在控制孩子,就是孩子在控制你。
教育的目的是支持孩子,而不是反对孩子。
当孩子叛逆的时候,要么就是争夺主权,要么就是挑起战争,让自己获得支撑感。
这是一个不成熟孩子的想法。
而家长要做的,就是信任他们那些“不听话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