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一项投资,都是一次考验。
完成之后能够放下的项目,才是真正好的操作。但也许是历练未够,或者境界未到,还是做不到完全的放下。巴菲特那样每天跳着舞到西斯廷教堂的境界,究竟是怎样达到的?
有很多理由,中国的市场环境,全民跃进的时代,时不待我的冲动等等,这些都成为我们必须快速出手的理由。但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合理取舍的界限?
未来的风险会在哪里?
IPO进程加速,市场继续扩容,市盈率大幅下降,宏观经济硬着陆,欧元区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二次探底,国内的ZZ动荡,等等,这些都是无法预知的可能。
“对于那些我不懂的东西,我不参与,我不想让自己看上去像个傻瓜”,睿智如巴菲特尚且如此。费雪说“保守型投资者夜夜安枕”,他将保守视作投资者的基础哲学。那么,不能安枕的投资,要么是过于激进了,要么是你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公司。
巴菲特可以5分钟判断一个生意,芒格说巴菲特是他见过最快回答YES和NO的人,而芒格本人更是巴菲特儿子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恰恰是这两个人,也是最为强调能力边界的人。
“我只喜欢我看得懂的生意,这个标准排除了90%的企业”,这也是老巴始终不碰科技股不投微软的原因。看似顽固,确是不容置疑的原则。
2、现在的投资界或者创业者,都非常看重商业模式,但商业模式恰恰是最不具有护城河性质的东西,商业模式是产品和服务的延伸,而不是反过来让商业模式附属在产品和服务之上。对商业模式的过分强调,是国内创业界和投资界浮躁心态的体现。
FACEBOOK是在积累了2、3亿的用户之后,才着力寻找自己的商业模式和盈利之道,没有产品和服务作为基础,商业模式终究是镜花水月。
商业模式者,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也是如此。利益相关者的组合与聚拢,只有依赖于具有高附着力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才有可能在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利益。
所以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你提供了什么样的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否则,动不动就高喊整合,高喊模式者,要么是在忽悠人,要么是广告人。
给自己一个原则,再也不要碰那些天天呼喊着商业模式的公司和人。
3、以前读德鲁克的时候,很大的感慨是,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达到至高境界的时候,就可以成为宗师,而所有能被成为宗师的人,在心性上,在境界上,都是相同的。
80岁的巴菲特,好像也可以算是投资界的一代宗师了。
能做到宗师的人,往往而且反复验证了一个真理:坚持常识。
越是常识,越不容易被坚守。因为常识看起来实在是太过于平淡无奇了。
人生苦短,我们总是想着在年轻的时候,用奇巧的方法获得成功的捷径,就像武侠小说中常常写道的那样,突遇高人、找到武功秘籍、喝到蛇血等等。
“有件事情我们必须明白,从现在到30岁,我们都必须为生活而进行各种尝试,防止堕落。置身于生活之中,必须打一场漂亮的战争,我们一定要成为有出息的人,尽管现在我们都没有。直觉告诉我:我们一定能干一番大事业,一定会与别人不一样。”
这是梵高的话,但讽刺的是,他和高更如今的成名,和当年的颠沛流离有关,和孜孜不倦的格物致知有关,他们自己的生命过程的传奇性,甚至可能比单一作品名气更大。
这个传奇,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什么奇技淫巧,而是不断寻找绘画的真谛。他们寻找方法,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无非是拿出性命来画画。就像战地摄影师罗伯卡帕所说的:“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还不够近”。
大道至简啊!
回到巴菲特,他的投资方式其实并没有出奇之处。无非是,将股票当生意,四只脚(守住自己的能力边界,良好的经济前景,德才兼备的管理人,吸引人的价格),安全边际,护城河,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等人人都可以理解的东西。
但,巴菲特终究只有一个。
宗师就是那些把人人都能理解的东西,化成自己的原则,持之以恒并最终大成的人。
他们是上帝的守门人,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遵循统一原则并且始终践行的人。
上帝的原则,常常简单至极。
但人的贪婪有常常无处不在。
“先固话,再僵化,再优化”,这是任正非说的话,也是佛讲修行时要遵循的三个阶段:“戒、定、慧”。
“戒”就是“有所不为”,因此才能达到“定”,就是“定力”,最后臻于最高境界“慧”,也就是“智慧”。可惜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只想要“慧”,而不愿意修炼“戒”和“定”。
这也是高喊商业模式之不足取的原因。
4、一次股东大会上,一位年轻人问芒格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芒格的回答是:不要吸毒、不要飚车、不要酗酒等等。
我们最终的成功,不是一两次辉煌的战役,而是一系列的不败达到的,这就是复利的本质。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没有失败,就是最大的成功。
成功无捷径,cash and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