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十三邀关于教育的话题引来了一阵狂风,从各种角度剖析的都有。
我的想法一下子跳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让小时候的我觉得:读书没用,不如人情世故。后来慢慢地发现读书才是最有用的,也是最捷径的资本,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如果脑子里有料完全可以对着手机侃侃而谈,对于社会各种现象的分析和思考会让自己更加清晰,以及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新的认知和预判。
其实这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对于当时宋朝时代的诗人实在适合不过的了,空有一身诗词歌赋和才华,然而不得志,所以成就了他们豪放洒脱的诗词作品。苏轼、辛弃疾、岳飞。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我读苏轼最喜欢的一段。“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有释怀,有隐忍、有无畏也有豁达。在他们那个时代,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考取功名。
如今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小时候读书,父母只想我把书读好,不在意我是否有喜欢的特长,所以我们那时候并不是现在的鸡娃,那时候放学后做完作业就可以玩,也没人辅导作业,做得对做不对也没人管。以前觉得那些成绩好的以后肯定也很厉害,到后来才知道,我们最终走的都是同一条路:考公。在这个长期形成的教育体制下把书对好,试考好已不是唯一的路径,体育好的学生可以有体育生路线,绘画、舞蹈、乐器好的同学可以走艺术,后面这几种除了孩子有天赋,家里的底子得厚,特别是绘画和乐器。所以普通家庭好像只剩下了考试成绩。文化课特别好的同学如果没有特长就好像只剩下读书了,大学毕业后就如我辈之人,除了上班和下班没有特别的爱好了,有特长的孩子如果可以长期坚持还可以有一个副业。
如今教育的教条让孩子们越来越卷,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卷的是什么了?因为我想到,就算孩子读书不行还有职业教育学校等着他,以后毕业有一个领工资的技能就行,因为我自己都这么平庸。社会分阶层,他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阶层就好,有些工作需要有人做不是吗?
只是当下,我依然只想他把作为学生的职业做好,至于未来,我想他到了那个阶段会有他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