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吗?每天什么都没做,就感觉好累;害怕社交,在热闹嘈杂的办公室里就会坐立不安;不懂拒绝,对别人的请求总是忍不住说“好的”;努力合群,在朋友之中总是扮演强颜欢笑的角色。
在无形之中就陷入了精神内耗的状态。
书中说:
1. 内耗,是生命的隐形杀手,它悄无声息地偷走你的能量,让你在忙碌中感到疲惫。
2. 心流,是生命中最宝贵的礼物,它让你在忙碌中找到宁静,在挑战中感受成长。
3. 在复杂时代,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用熵减的理念来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
4. 内耗源于内心的冲突和不确定,而熵减则是通过自我觉察和调整来减少内耗,实现内心的和谐。
5. 成长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过程。在熵减的旅程中,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书籍是杨鸣的《从内耗到心流》,豆瓣评分7.9。
书中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从精神上的混乱和无序状态(内耗)走向有序、高效和充满成就感的心理状态(心流)的指南。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科学研究,分析了导致内心混乱的各种原因,如社会压力、信息过载和个人认知偏差,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来降低精神熵,重构思维行动框架。
书中不仅讨论了心流理论、认知熵减的价值,还提供了实用的策略和技巧,帮助读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实现更高效的专注、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更持久的内在动力,最终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实现个人成长和心灵的平和。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被无数的信息所包围。这些信息如同一股洪流,冲刷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难以保持平静。我们时常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迷失自己,不断与内心的欲望和焦虑抗争。然而,这种抗争只会让我们更加疲惫不堪,陷入更深的内耗之中。
精神内耗就像是你在心里和自己打架一样。比如,你很想去做某件事,但是你又担心自己做不好,或者怕别人嘲笑你。这样,你的心里就会有两个声音在争吵,一个说“去做吧,你可以的!”另一个却说“还是别去了,万一做错了怎么办?”
这种心里的争吵会让你觉得很累,就像是在跑步比赛里,虽然你没有跑动,但心里却像是在跑马拉松一样,感觉非常疲惫。这就是精神内耗,它会让你觉得心里很累,没有力气去做其他事情。
而心流,则是与内耗截然相反的一种状态。心流状态就像是当你在做一件你非常喜欢的事情时,比如玩你最爱的游戏或者画画,你会完全忘记周围的一切,只专注于那件事情。你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而且做完之后感觉特别开心和满足。就好像你和那件事情融为一体,其他的烦心事都不见了。这就是心流,一种特别棒的感觉,能让人在做
稻盛和夫曾说:“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内耗。别人的一句话,会拿出来反复咀嚼,过度分析、思考以及自我否定。这种精神上的消耗,往往比肉体消耗更煎熬。”
精神内耗一方面是消极的,人好像一直跟自己过不去。但其实他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促使人在寻找一种出口,寻找他自己人生的出口,内耗是因为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一个人不内耗的话,他可能连寻找出口的动力都没有。
人只有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够前进,如果不遇到困难是很难前进的,而困难往往就会造成人的精神内耗。所以辩证的来看待问题,内耗也不一定是件坏事。
作者提出了“熵减”的概念,即通过减少物质的追求和拥有,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往往被物质所迷惑,认为只有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获得幸福和满足。然而,当我们真正拥有这些物质时,却发现内心依然空虚和不安。这是因为,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
要减少内耗,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根源。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杂乱无章的房间,充满了各种无用的念头和情绪。这些杂乱无章的东西,就是我们内耗的源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清理这个房间,把无用的东西扔掉,让内心恢复秩序。
学会简化生活,当面临多个选择时,过多的选项会增加我们的决策难度,导致内耗增加。作者建议,通过简化决策过程来减少内耗。例如,在购物时设定预算、列出必需品清单,并坚持只购买清单上的物品,以避免冲动购买和不必要的浪费。而优化决策会让我们更加自信和果断,制定明确的决策框架和流程,减少了决策的犹豫和失误,就不会再内心纠结。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有权决定如何度过每一天。我们可以选择被外界的喧嚣所淹没,也可以选择在内心寻找一片宁静的天地。生活不必过于复杂,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我们就能更接近幸福。
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用,麻烦点个关注哦!每天分享一本好书,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