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知行合一”就是“活在当下”
徐爱尚未领会老师“知行合一”的要领,就与宗贤、惟贤反复辩论,还是没能决出个结果来。就来问老师。
阳明说:你举你的例子来看看。
徐爱说:比如,世人都应该知道有父母就该孝、有兄长就该悌,却往往不能孝、也不能悌。这就明摆着知与行是两码事。
阳明:你这显然胡乱取义,已经不是知行的本意了。根本就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只能说是“未知”。圣贤教化人们知行,就是要复原它的本质,不是让你这样随意了事。所以《大学》才指出真正的知行给人看明白。其中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即是“知”,“好”好色即是“行”。在“见”好色的当下便就“好”它了,并不是“见”了之后又去立一个心再去“好”。
同样,“闻”恶臭即是“知”,“恶”恶臭便是“行”,也就是一旦“闻”到那恶臭的当下就已然自“恶”了,而不是“闻”了之后另外立一个心去“恶”它。如果遇到鼻子不通的人呢,即使“见”恶臭在面前,因鼻子不通也就没“闻”到,自然也就没有行“恶”心了。也就是说他根本也“不知”臭。
回到你说的某人知孝、某人知悌这事。必定是这人已经行孝行悌,才可称他知孝知悌。难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就说是知孝悌了?再比如知痛,一定是自行痛了,方才知痛。知寒也一样,必定是自觉寒了。知饥也一样,必定是已经自觉饥了。
所以“知行”如何分得开呢?这才是知行的本质,不掺杂个人主观臆断。圣人教化人,必然是如此,否则就只能说还未明白。可见这是何等关键紧要的切实工夫!而今死死地硬要把“知”、“行”断做两个,是什么用意呢?我又强调是一个,又是什么用意?若不明白立言宗旨,只是说一个两个,又有什么用呢?
(这一段是阳明心学的关键处。强调“知行合一”并不是学术问题的归纳探讨,而是涉及到“生命就只活在当下”的根本“良知”。
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工作就工作,这些原本就是生命当下真切体验得到的知行合一。吃饭却吃不下,睡觉总睡不着,工作常无心,这些看似知行不合一,实则是老子说的“不知知,病”的无病呻吟的生命重症患者。
老子、庄子、孔子、释迦牟尼、禅宗六祖,这些圣贤的经典核心,无不包含“知”之一字的彻底觉悟。“知”绝对只在当下,也就是说当下必有事发,也就自然有如老子说的“治人事天”之事“行”。人们大多误读经典,误以为圣贤们说的“知”是“知道什么东西”的那个知,实际上“知道什么东西的知”已经沦为“所知”了。“知”是与生具来的天性本能,“所知”是根尘勾兑后的个人主观觉识。所以学生们以为的知与阳明所说的“知”,已然风马牛不相及了。正因如此,阳明才反复举例说清楚,以期学生听明白。因为这不是简单的知识问题,而是一生是否活得真切的关键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