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文生老师有关家庭系统排排列的课,受益匪浅。
“家庭系统排列”这个名词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内容熟悉一些,是有关家庭成员站位顺序的研究,它最早是由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整合发展的。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是可以通过调整和原生家庭分离,不再经受曾经在原生家庭中经受的苦难,重新找到自我感觉舒服的位置。
文生老师一身棉麻套装,有些仙风道骨的感觉,而且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始终带着微笑,给人一种平和安详的感觉。我自己想着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治疗师就应该是文生老师这样的,面对他感觉不到一点压力,愿意配合他完成引导语的内容,慢慢地进入一种自然、没有任何伪装的状态,在文生老师的引导下找到自己的定位。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场景。第一个是在一张纸上分别写下爸爸妈妈的五个属性,然后在同时是自己的属性后面打勾,我的对勾有六个,当时心里就想到,原来自己和爸爸妈妈是如此相像。接着,文生老师让有四个对勾的学员举手,场上几乎所有的学员都举起了手,文生老师说90%以上的人都会有四个对勾或以上。所以,当我们在抱怨父母某一方面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反观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有一句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还真是没错,孩子出了问题,父母应该首先审视是不是自身也有同样或相似的问题。
我在写爸爸妈妈的属性的时候,爸爸的五个属性都是正面的,而写妈妈的属性里有负面的,而且如果不是我觉察出来的话,负面的比例也许会更高。通过这件事,我能了解到内心对爸爸的接纳,甚至会认为爸爸身上的一些好的品质我还不具备,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行。而在想到妈妈时,会不自觉地想到妈妈的缺点不足,这样虽然透漏出我对妈妈的不满,但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妈妈身上一些属性我是不能学的,是应该摒弃的。
第二个场景,文生老师请三位学员上台,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位学员上到台上,文生老师第一句话就是把手放下,完全放松,进入公共频道。一开始学员会有些拘谨,但是在文生老师平和的引导之下,三个人都进入了状态。这让我感受到,用引导语来激发来访者是多么重要,有效,有用,当然前提条件是老师必须是平和的,不带评判的眼光,与来访者产生恰到好处的共情。
第三个场景更加震撼。在讲到力量感和家庭金字塔的亲身感受时,文生老师询问有哪位学员认为自己力量感很弱,做什么都觉得做不好。起初没有人上场,但终于,一个女孩走到台上去,文生老师让她把鼻梁上的眼镜和脖子里带的手机都去掉,说所有这些都属于防备。一开始看着台上的女孩,短头发,大眼睛,而且还满脸都是笑容。可是,问文生老师问她为什么认为自己力量感很弱的时候,她还没有讲两句话就哽咽地泣不成声了。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这变化也太大了,从笑到哭的转变竟然可以这么迅速。看着台上的女孩觉得特别伤心,我的心里也快要受不了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是后来我扮演女孩的‘’奶奶‘’站到她“爸爸”身后的时候,我顿时充满了力量--这让我想起当家人需要我的帮助的时候,我也是浑身充满了力量,好像在一瞬间充当了一个强者。
家庭系统排列算得上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老师讲的课也特别精彩,值得日后继续深入学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