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就是种植意义的过程。
教育写作不仅可以打捞记忆,定格美好,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可视化,思考更精确,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我们感知生活、感知生命、感知教学的能力。
写作是写经验而非写经历。经历是做过的一些事,而经验是做事之后的获得感。
作为编辑,在笔者眼中,教师群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会写作的教师,一类是不会写作的教师。会写作的教师又可以分为名师和新手。
在长期的编稿过程中,笔者观察到了教育写作中的三个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教、写、做分离。
就教育写作而言,好文章其实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一位优秀教师总要用实践回答他每天可能遭遇的待解难题,也总要用文字将问题升华为课题,将珍珠串成项链。
教师如何通过赢得课堂来润泽写作呢?笔者的建议是“创课”,创课是对写作最好的供养。那么,如何创课呢?以一厘米之变的精神和重建课的方式来创课。也就是,每天改进一点点,每天创意一点点,一堂课结束了要追问自己:如果再上这堂课,我会怎么设计?
二是故事写作中的痛点。
我们的教育生活里充满了故事。每一次意外的相遇,每一次旁逸斜出的对话,每一个离题万里的提问都值得记录。
一位班主任坚持给每一个学生撰写生日贺诗时,故事就已经开始了,如北京丰台二中教师常作印;一位教师放低姿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时,故事就可能发生,如上海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郑艳红;当教师开始对那个最让人头疼的学生改变态度时,故事就开始了,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原教师纪现梅;当教师用手机拍下某个感动场景时,故事就开始了,如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静静。
正如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所说:“只要你拿起笔来,将你教育中的麻烦事写出来,你的一件件麻烦事,都会转化成为一个个曲折的、吸引人的好故事······”
故事写作存在哪些痛点呢?笔者梳理了如下四点:一是有故事无冲突,有故事无思考。故事写作不在于叙述了什么,而在于故事是否有意义,感动的背后传递的价值是什么。二是有反思不系统。反思需要框架或结构,在一个框架或结构中思考时,故事就会自成体系。三是有故事无跟踪。故事是处在发展中的,有时教师缺少持续关注一个学生的耐心。能做到持续跟踪观察,故事就会不断有后续。四是故事不聚焦。一篇文章里不是故事越多越好。
在班主任的教育叙事中,常常存在故事线单薄、细节少而粗的现象。这里说的故事线简单不是指叙事没有冲突,而是作为编辑,我们经常在文章中看到,不少所谓的“问题学生”总是通过教师的一次谈话、一次关爱就成功转化了。这样的教育案例即便是真实发生的,也会显得缺乏真实感,有夸大教育效果的嫌疑。教育是复杂因素编织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也是。转化“问题学生”从来不是线性的,成长也从来不是线性发生的,而是多线索交织的。每一次谈话都只是成长之网中的一个节点,打的节点多了,成长之网便自然形成了。
好的教育故事往往是人点亮人的故事。好的故事有哪些标准呢?笔者粗略梳理了三点。
首先,好故事源于生活,是真实发生的。一个故事一定会因为真实而更鲜活,更容易让读者建立信任。最好的教育叙事一定诞生于师生的真实交往中。李镇西老师写故事的一大特点就是来源于生活,他写的故事通常是自己的故事、学生的故事、同事的故事。这种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写作总能赢得读者的喜爱。
其次,故事背后要有价值观的传递。想表达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选择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将价值观隐藏在故事内部。李希贵校长是善于讲故事的校长。他和图书管理员之间的故事因为罗振宇的跨年演讲被很多人所熟知。针对有学生因为爱书而拿走图书这一假设,李希贵和图书管理员有截然不同的立场。图书管理员认为违反了校规,当然要严肃处理,而在李希贵看来:你觉得这是对你的工作负责,但是,你却因为负责,站到了一个爱看书的学生的对立面。这个故事背后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是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
最后,好故事要有冲突或悬念。笔者曾刊发过一篇题为《当校长拿走了我的教案》的文章。写的是校长听一位年轻教师上课时,随手拿走了讲桌上的教案,这让年轻教师紧张了一阵,但是很快便沉静下来,在学生精彩发言的推动下从容完成了一节没有教案可依托的课。文章最后年轻教师反思了三点:拿走了教案,让我的课堂从“走流程”到“走学情”,让我真正把精力用在了课堂的“再创造”上,让我的课堂从“他组织”变成了“自组织”。这个故事有冲突,冲突体现在教师没想到校长会拿走自己的教案;这个故事也有价值观的传递,那就是好课要从重预设走向重学情。
三是教师写作一直在“低空飞行”,即缺少理论观照。
如何在教育写作中使用理论呢?可以沿着“照着说——接着说——自己说”这样的逻辑。照着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照猫画虎,虔诚地模仿;接着说,就是发展性地说,在照着说的基础上,说出可延续、可补充、可进一步解释的部分;自己说,就是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话,凝练自己的主张,创造自己的理论表达。这三个阶段可以丈量写作者使用理论的深度。
写作者在使用理论时要注意什么呢?笔者总结了“三忌”。一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大而无当,所用理论与具体案例或问题关联度不够紧密。二忌一味求新,追逐热词,“为赋新词强说愁”。教育领域也存在一个“观念的市场”,一段时间可能会流行一种观念或概念。认识它、理解它才能使用它。三忌错误引用。所用理论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对照原文,引用观点不精准。建议写作者引用名家观点时尽可能核对原文,这样既是对读者负责,也可以减少编辑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