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是根植于血脉中的民族基因所致,但凡成家立业的中国人,尤其是三十岁以后的成年人,年少时有意无意忽略、显得无关紧要的老家、老屋、先祖、先人开始变得重要起来;尤其随着子女的逐渐长大和自己日渐衰老,这种意识会愈发强烈,不仅十分在意自己的祖籍和故乡在哪里,甚至想弄清祖上几代的来龙去脉。如此这般,神州大地便生长出了生生不息的根祖文化。
从更广阔的时空看,寻根问祖是历朝历代中国人尤其是迁居他乡或飘零异国的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才有了“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说,山西大槐树、苏州阊门外、江西瓦屑坝、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珠玑巷、福建石壁村、河北小兴州也因此成为炙手可热的“八大移民圣地”。
可能是因为先祖于清初由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进川的缘故,对于根祖文化,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2021年3月中旬带81岁的母亲和72岁的大舅到山西旅游时,尽管行程安排比较紧张,还是挤出时间去了一趟山西省临汾市下辖的洪洞县,零距离感受此地方兴未艾、渐成品牌的根祖文化旅游。
说到洪洞,首先要弄清“洞”字的发音。就像安徽六安不叫六(liù)安而叫六(lù)安一样,作为地名的“洪洞”应读作洪洞(tóng)而非洪洞(dòng)。
至于什么叫洪洞(tóng)而非洪洞(dòng),一种说法比较权威,说是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二者各取其一,得名“洪洞”;另一种则有点牵强附会,硬生生地扯上“珙桐树”,并将“桐”音强加于“洞”(tóng)。
到过洪洞的朋友都知道,没听说此地出产珙桐树,这里的大槐树倒是很有名气,成为洪洞根祖文化的象征,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甚至炮制出了“第一代大槐树”、“第二代大槐树”、“第三代大槐树”和“千年槐根”等人造景点,极力赋予大槐树更多历史人文意义。
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仅《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所列的26位远古人物中,一半以上能在洪洞都能找到活动遗迹,洪洞因此被称为“天下故乡”、“华人老家”,就像河南被称作所有华人的“老家河南”一样具有标签意义。
洪洞众多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中,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全国最大的民间祭祖圣地,被誉为“根祖圣地”。
我没想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居然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槐树祭祖习俗竟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仔细琢磨,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谁不想弄清自己的根脉所在呢?包括外国人,不是一样纠结于“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往何处”等终级人生哲学问题么?!
那天,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母亲和大舅兴致很高,无论是在室外观看《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还是在室内参观移民和姓氏文化展览,二老都看得认认真真、听得津津有味。
在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的的牵引下,我不由得想起2020年11月的麻城之行。那是我思谋已久的寻根问祖之旅,不仅成功找到族谱上记载的“孝感乡”、“洗脚河”,还有幸参观了规模宏大、设计精巧、以移民文化、寻根文化、忠孝文化为内核的孝感乡文化公园。
行走在孝感乡文化公园,听着导游小妹的讲解,看着那些带入感很强的仿古建筑、功德牌坊和人物雕塑,心绪久久难以平静,对先祖的感恩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并且越来越强烈。
按照导游的引导,所有游客向先祖三鞠躬时,我莫名感动,差点掉泪。而观看那个关于移民的4D专题片,看到先祖艰难入川的过程,不争气的泪水很快模糊了双眼。
陪同我游览孝感乡文化公园的,是该公园党支部书记李强。同为李氏后人,我们相谈甚欢。一细聊,发现我们真是一家人,先祖均为孜公,我们同属李氏“陇西堂”后人,身流淌着相同的血液。
这次麻城之行,于我而言很有意义,至少让我深深明白了寻根问祖不仅仅是寻找先祖和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何为故乡?或许就是个时空概念罢了。落实到一个具体地方,对先人而言是故乡,对后人来说则可能是异乡。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乡和异乡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今日之故乡,明日之异乡,变幻反复,如此而已。
有句话说得好:到不了的,叫远方;回不去的,叫故乡。
麻城也好,洪洞也罢,包括其它几个移民圣地,对于广大移民后代而言,这些地方是远方更是故乡,是回不去的精神家园,是永镌心头的诗和远方……
2021年9月10日晚草于天津河东,9月15日晨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