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的基础原则是人出生以后,脱离始发纽带/原始纽带(包括与母亲的脐带连接、自我感觉中与世界/自然连为一体的感觉),面对外面庞大的世界,由于感觉到孤立无援,所以极为恐惧。一方面,在人类刚出生的时候,需要依赖与他人才能生存。另一方面,没有与他人的联系会让他觉得孤独,所以需要与外界世界产生联系,让它具有“归属感”、共同感,通过与伟大叙事相联系来建立意义感。面对外在世界,动物有一套自动反应机制来决定如何行动,比如有些动物遇到危险会装死。但是人类面对同样的情景,可以自我选择采取哪种行动。因而会有思想,因而产生了文化。
面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巨大差异,他要么选择臣服于外在的权威或群体,成为集体的一部分。失去个性、失去自我的完整性。也就是逃避这种不安全感,逃避自由。常见的形式有宗教、民族主义。要么就选择与外界抗争,特立独行,但是由于不能有效表达自我,与社会格格不入,也就是从功能社会的观点上是不健康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
弗洛姆认为的自由是积极的自由,克服难以忍受的无能为力和孤独状态,实现自我,最终自由但并不孤独,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独立又是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依靠的自发性的自我实现。也就是想法、行动不受外界的压迫、强制、暗示、教唆。而是自己真正的想法。不是为了不被看作异类而被迫于外界保持一致的行为。而是能够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我、释放自我潜能的,在这个创造过程中,能够感到自我的创造性、独特性。而不是为了追求事情的结果让别人满意。
如果一个人被无能为力感和绝望感所包围,感受不到自身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勇气,那他就容易按照别人的期望行事。以期属于某个群体、某种身份,以期通过别人的肯定来反复确认自己的价值。就像很多被PUA的人,常常对施暴者唯命是从、生怕对方抛弃自己。这样会让他/她感到恐慌,因为他们的自我太脆弱了,失去外界支撑就会变得弱不禁风。
为什么说要认识你自己?
个人的思想容易被外界所暗示、影响、灌输,将外在的要求内在化。你的目标真正是你想要的吗?还是说是别人告诉你、广告暗示你、舆论影响你,这是你想要的?认识自己,批判性的看待自己想法和外界的观点,是自己获得力量和幸福的根本要求之一。弗洛姆也认为弄清楚一个人真正想要什么并不像大多数人想的那么容易,而是人必须解决的最大难题之一。
为什么说习惯取悦他人的人不是老好人,而是自私者?
面对世界而产生个人的渺小感、无能为力感,让一部分人信奉权威,期望操纵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一方面通过权力压制,命令他人。一方面就是取悦他人,期望他人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来行事。一部分人会希望摧毁这个外部强大的世界。还有一部分人则失去自我,满足他人期待。明明是外界强加于他的,也要将之合理化,成为群体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个人。
取悦他人的人,也就是无法独立自主的肯定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对待自己。本质而言就是为了自己,只是比较隐蔽,动机上不容易看出来。同时,也是自我无力感的一种表现,没有意识到自我的创造性,总是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沟通的艺术》中赞同的谬误就是如此,将得到赞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并且十分向往所有人的赞同,就算是牺牲他们自己的原则和幸福也在所不惜。
为什么说个人的价值不能从外界评判?
首先是社会对人的束缚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的束缚 或者说外在的权威,比如用权力控制行为。一种是内在的束缚或内在的权威,通过社会舆论、常识、职责、道德等,让我们急于与别人的期望保持一致,非常害怕与众不同,从而影响我们的思想、控制我们的行为。作者说的新自由是不被这两种束缚所限制。人的目的是自我潜能释放、自我的成长、发展,这也是人类的目的。每一个人都代表着全人类,你的目标是全人类的目标,而不是某一个社会的目标。
其次,人不是为了促进经济制度的进步、帮助积累资本而活着,不是社会中的一件商品,不是为了服务于社会的。相反,社会应该是服务于全体人类,促进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更幸福的一种手段,生活本身才是目的。也就是社会应该服务于人类整体的发展、自由,人可以通过社会来释放潜能、发展自我,而不是人去适应社会,为了社会的运转而活着。人不是积累资本的工具。所以从目的的角度而言,价值不在于对外在的价值,而是自己潜能的释放、自我的发展、自由成长、幸福等等。
为什么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首先,爱是对被爱者的基本肯定。原则上我自己同另一个人一样可以是我爱的对象。能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肯定自己的生命、发展、自由,那么对别人的“爱”也是不被自己肯定的,是一种连自己都不相信的爱,也就是没有能力去爱。
另一方面,不认同自己的人常常异常焦虑,缺乏安全感,因为安全感只能建立在真的喜欢和肯定自己的基础上。这时候,他就会过分地、高度地关注自己,贪求所有东西,期望从外界获得物质、他人的赞许、认同等。越是觉得不安全、没有价值,越是需要拥有财富、声望这些外在的肯定,好像这些东西是自我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来支撑孤独、脆弱的自我,来缓解、掩盖这种不安全感。从而变得自恋或自私(都是过度关注自己)。这个时候,他又怎么会去关心他人、爱他人呢?所以,他们既不爱自己,也不爱他人。
《沟通的艺术》中的应该谬误与《了不起的我》应该思维,不敢面对现实而是怨天尤人、满腹牢骚、归罪于外,总是分析为什么,而不去思考现实是什么,做什么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