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翠华是一枚不择不扣的农村妇女,今年59,育有一儿一女,丈夫常年在外打工。
38年前的一个春日午后,太阳正懒洋洋地照射着田地,田里的农作物也舒展着腰肢。一个壮年小伙正扛着锄头,准备去田里锄地,唐翠华正蹲在旁边的堰塘洗着衣服,或许是阳光正好,把阳光下的青年男女衬得如此美好,亦或许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荷尔蒙分泌过多,总之俩人就是看对眼了。
壮年小伙叫陈建国,是抱养的儿子。他回到家后左思右想,天生内向的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看着自己的中年养母,几次欲言又止。母亲始终是了解儿子的,看着儿子涨得飞红的脸心里就明白了个大概。
养母弄清楚了所有的来龙去脉后,想着儿子也23的人了,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于是便决定带着儿子上门提亲。那时候的农村,距离中央下达文件,招知青回城还没几年,大家都穷,买不起糕点,出不起彩礼。尤其是陈家,因为家里缺劳动力,只靠养母一人拉扯大陈建国,所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他家一点也不为过。或许是养母孤孤单单一人,所以才过继来一个养子防老。好在现在陈建国长大了,可以充当家里的劳动力了,这才缓解了一些经济压力。
养母提着一只自己喂的老母鸡,带着儿子上唐家提亲了。总的就俩老母鸡,这一提亲家产就减半了。来到唐家,不知是见人紧张,还是小鹿乱撞,陈建国是坐立不安,好像长凳上有钉子似的,手心也冒着汗珠。
“不是我舍不得把幺女嫁出去,而是你们老陈家条件也太差了,女儿嫁给你们怕是要吃苦咯。”唐父悻悻地说。
“亲家,话不能这样说,”养母是村里出了名的厉害角色,当然也不甘示弱,“咱们这个村,谁又能比谁好多少?况且我儿子是出了名的勤快,菜种得那叫一个好,你闺女嫁过来,不亏。”
几番舌战后,大家散场了,唐家这才有时间来好好琢磨这事儿。
“小妹,这事儿你自己怎么想的?”大哥发话了。
唐翠华羞答答得低着脑袋,甜蜜地说着:“我觉得挺好的。”
“你可想好了,我是不太看好,陈家穷不说,就那陈老太也是个出了名儿的厉害角色,方圆十里没人能吵得过她。”大哥担忧地看着唐翠华,喝了口水,顿了顿,又继续说,“你要是嫁过去了,有一个这么厉害的婆婆,也是够你受的。”
沉浸在爱情里的男女,谁听得进这番劝呀,只当是耳旁风了。唐家人看唐翠华一句劝都听不进,也没多阻挠就同意了这门亲事。那时的条件有限,没有操办婚礼,就扯了个证,一家人一起吃了个饭,就算结婚了。
婚后的生活果然应验了唐大哥的话,唐翠华就像一个小媳妇,家里所有的事都交给了她,起早贪黑,还时常被婆婆念叨。而丈夫又是一个孝子,凡事都维护着自己的母亲,并且婚后才知道丈夫的脾气不太好。这时后悔也晚了,那个年代可不流行离婚,只能打破牙齿和血吞,熬着。
尽管生活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可怀孕却是一件顺利的事儿,婚后不久,唐翠华就怀孕了,一家人都期盼着是个儿子,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盛行,大家都想着养儿防老。可生活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的,偏偏就是个女儿,这下婆婆的脸色就更难看了。或许是异性相吸吧,陈建国到蛮喜欢女儿的。就在一家商量着生二胎的时候,国家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这下唐翠华的日子是更加难过了。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很快九年就过去了。一天,婆婆突然很神秘地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菩萨跟我说,你会有一个孙子。”本不是一个奇怪的事儿,可这事儿怪就怪在唐翠华果然怀孕了,要知道当政策出台后,所有有孩子的已婚妇女都被拉去安了环,怎么可能会怀孕,唐翠华也不例外,可她就是怀孕了。更奇怪的是,她九个多月后果真生了个儿子。
怀孕后的唐翠华每天过得提心吊胆,藏在家里不敢出门,生怕被人告密,被发现的结果就是拉去打掉,不管妊娠了几个月,都会被残忍地打掉。
所谓无巧不成书,一天,自家嫂嫂上街赶集,听到了风声,说是计生办因有人举报,知道了老陈家的媳妇儿怀二胎了,准备赶去捉她去打胎。吓得嫂嫂东西也不买了,赶紧往陈家跑。把消息带给小姑子后,就赶紧带着她跑路。巧就巧在早不发作晚不发作,偏偏这时候发作,就快临盆了,咋办?总不能生在路边吧,只得忍着阵痛继续跑。
好在有惊无险,顺利躲到了大哥家,孩子也顺利生下了,滑稽地用簸箕装着,7斤6两,呵!还是个大胖小子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