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肖培东老师的《山羊兹拉特》,心里很是感动。这份感动,不仅仅来自文本内核,更来自课堂教学过程。美好情感的呼唤,学生生命意识的激活,生命内涵的思考,悲情怀的追问,人生的许多感受都在这堂课里飘荡着。仔细品评这堂课,有很多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学习。
亲切平等的对话。一堂课我们的着眼点是看教什么,但是教的最后的落脚点则是在学生的学,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山羊兹拉特》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仅是老师教得精彩,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发言非常好,想说的话表达得很清楚,很明白,也很深刻。我非常欣赏肖老师的这种亲切平等的对话的教学风格。师生互动的方式是对话,而不是问问答答式的多半浪费时间的问答。此课教学,老师先提出话题,供同学思考,而后再适当地点拨,赢得互动。“一只会产奶的山羊是多么重要!是这意思吧?”“暴风雪很重要,你给大家读读看。”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肖老师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同时能够合理地引导。“看到吗,自信也是会传染的!自信的女孩读出了很美的表达。”适时地激励,亲切有效地指点,这种平等对话一直都在课堂里自由流动,学生也就这样走入文本的深处,领略到文本的诸多妙处。
有效的课堂提问。这堂《山羊兹拉特》,肖老师是在有效地通过思考话题探究话题这一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是可以研讨的话题,而非那些机械的、低效的、可以频繁问问答答的问题。话题和问题的区别是:问题的思考容量和空间都很小,缺乏思考价值,往往是些非此即彼的封闭式问题;而话题思考空间比较大,容量比较多,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和回答,并且有一定的难度。《山羊兹拉特》一课教学,教师是很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点。在了解故事后,肖老师提出了“拯救兹拉特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高屋建瓶贯通全文的问题。暴风雪?情感?草堆?学生在重读小说的基础上各抒已见,思维触角很快就深入到“情感”这个单元话题里面。接下来老师又提出了一个话题,“在遭遇暴风雪前后人对山羊的情感有什么变化?”课堂结尾更是用“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影响,莫过于使我们开始做内心的反省”这一卡莱尔的名言,启发学生深向解读文本。有板有眼,步步升温,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一步步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亮处。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使得课文的重点难点都得到了解决,同时又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情感境界的创设。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山羊兹拉特》的字里行间,作家辛格温情脉脉的目光无所不在。而这堂课,肖老师也为我们展示着语文的情感境界,他同样注视着课堂这个有情天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角落和细部。即使一个简单的爱字,也要求学生充满情感温暖地读出。学生在教师的全身心感染、熏陶中增见识、长能力,获得发展,给我们留下许多温馨的回味。那几句暴风雪后的夜空描写,在爱的境界中,学生尤其读得投入,很温暖很感动地带我们走进小说的情感世界。肖老师一直努力地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作品的意味。如山羊的“咩”声朗读中,学生没有想象中的嬉笑的场面,而是在认真地读,用心地品,同时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又把山羊兹拉特的“咩”声与初中课文《斑羚飞渡》中镰刀头的“咩”声对比,如此层层推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得到升华。师生双向的活动把文本蕴含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些课堂里的感动场景首先缘于老师爱的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披文入情。同时,肖老师的教学语言本身就充满着情感,在教学中,他一直和学生建立着视线的接触,亲切自然,和萬可亲,“对,你就说两个人,其实你和阿隆一样也已经觉得这只山羊是人了,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啊”如此等等,课堂就时刻处于情感的张力中。
朗读体验的运用。在“情感”主题的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文本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会文本内涵的有效措施。《山羊兹拉特》整堂课上琅琅书声不断,有教师的范读,有个别学生的朗读,也有集体的朗读,还有男女生交错朗读、师生分角色朗读,一到精彩之处更是反复品读。读,读出情感,读出情境读出思想。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动,教师也在读中沉浸,在读中心灵契合,甚至听课的老师也都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的韵味。读的方式多,读的内容也很注意,不仅读段读对话,即便是那些小说里看似很普通平常的文字,如“不禁泪流满面”“也”“很长时间的犹豫”等传达出来的韵味也在读中感受得很彻底,而对一个“烊”字的品读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在淋滴尽致的文字品读中,语文味已四处飘散。
如此,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应该就是好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