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又犯了,10天未更新~
这篇文章从国庆前开始,一直拖到国庆假期后,结果又发现国庆前写的内容找不到了(虽然当时也没写多少字)
既然找不到了,那就重新开始。
国庆前其实写这篇文章的主要主题是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刚好国庆假期我也回归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再加上国庆期间接的两个个案也都是与原生家庭有关联的,所以这篇继续以原生家庭这个主题为主。
【起因】
回溯放假前就国庆假期要不要回家这个问题与家人发生争执,沟通过程中一度很愤怒(也勇敢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怒,而不是又忍了下去),当然愤怒的背后也牵引出其他五味杂陈的情绪(有感受到委屈,不被理解以及不公平对待等),导致当时情绪一度很激动。
情绪平复后,与同事一同吃午饭的过程中,同事也主动聊起来放假回不回家的问题,因为之前记得他有在查询回老家的车票的行为,所以默认他也回家,结果当听他说不回家后,倒是挺好奇的为什么又不回去了?
同事自己随后也说到原生家庭的问题,我才发觉原来他也背负着原生家庭重担在负重前行。
难怪最近总是听到“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不幸的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却要用一生去治愈!”
【态度】
最近这几年经常在各个场合听到大家在谈论原生家庭,影视剧也是各种原生家庭的不幸,从《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到《都很好》里的苏明玉。似乎全民一夜间觉醒了,每个人都变成了分析师,别人一遇到什么问题、或者表达一个什么观点、议题时,就会被说这是原生家庭的问题。似乎原生家庭成为了罪魁祸首。甚至很多人过得不幸福也会“甩锅”到原生家庭上面。
诚然,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某些影响都是深入我们骨髓里的,这些影响会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不断地干扰我们,甚至限制我们。但是,我始终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不幸都归咎为原生家庭之罪,那太过于无视或者忽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了。
但是似乎各个媒体、公知们只是把原生家庭的伤疤挖开,但似乎却没有告诉大众去如何让伤疤愈合,恢复。个人觉得这其实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让人有一种为了流量、博眼球而去做这些的感觉。
【体验】
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那么如何减轻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过好自己的一生呢?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以下我只能分享自己的体验,看看我的经验能否提供一些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与原生家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是物理上的距离也可以是生理上的。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有了距离你才能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不受到来自家庭的攻击和影响。
回到影视剧中,和樊胜美相比,苏明玉是幸运的,他早早的和原生家庭“斩断”了联系,并且遇到了一个赏识他的师父,有一个无条件爱他和他家人的男朋友,而樊胜美没有勇气与原生家庭决裂,注定他一直受到原生家庭对他的蚕食和毒害,这种毒害的影响也间接导致他与王柏川分手。(仅代表个人观点)
另外影视剧的内容也让我觉得可能是需要有一段好的关系,因为好的关系是能够让彼此获得滋养的。
好的关系也是有治愈功能的。所以希望每个人都能遇到好的关系。
【觉察时刻】
在这张卡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可以把你的答案写下来,看看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觉察一下自己~
—— END ——
【西木的星球】